用户名: | |
密 码: | |
验证码: | |
登 录
注册成为优友圈用户 |
|
咳!查干淖尔(下篇)(作者:郑柏峪)
能袖手旁观吗?
我们都认为草原是我们的第二故乡,但是在一般人的理解中,故乡是和养育我们的土地相联系的。可是对我们这些从小在北京长大生活的人来说,故乡的概念就不很具体,比较虚。当你和别人说草原是我的第二故乡的时候,如果问你的第一故乡在哪儿?我常常无法回答,只好用籍贯来掩饰,但是实际上我就没有去过我的原籍。只有到了草原,我才有了故乡的概念,才有了故乡的感觉和感情。
正因为此,看着自己的故乡遭遇的劫难,我们能袖手旁观吗?这是个不用回答的问题!就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1999年我从轻工业部退休后,开始了自己草原生态保护志愿者之路;也正是这个原因,当查干诺尔干涸了的时候,我才东奔西走开始寻找治理之路。
我从三个方面下手:
一是调查研究,广收信息资料,从理论与实践中弄明白来龙去脉。
二是科学实验,从实践的角度探索治理之路。
三是积极宣传,向上面反映,争取支持;联络媒体,让大众明白真相。
调查研究
从2002年夏季开始,在我的邀请下,陆续有多批专家、学者、环境保护志愿者到查干诺尔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包括韩同林研究员、宋怀龙研究员、以及刘书润教授等。
根据调研,参与考察的科学家在以下观点上取得共识:
1. 从查干诺尔的情况看,现在所说的京津及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实质上应该是尘暴,而且是富含盐碱物质的尘暴。
2. 因为这种尘暴富含盐碱物质,对植被、环境、人民生产生活的危害要远远大于一般的尘暴。
3. 盐碱尘暴的粉尘很轻微,升腾的很高,会进入大气环流,搬运到很远的地方。从尘暴的路径上看,毫无疑问将影响京津、华北地区社会经济多方面。
4. 应该承认,像查干诺尔这样位于路径上的干涸盐碱湖盆是京津、华北(沙)降尘的重要来源地之一。
5. 如果不加干预,查干诺尔干湖盆将演变成沙漠或者沙地。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宋怀龙还将这种带有大量盐碱粉尘的尘暴称为化学尘暴。化学尘暴是沙尘暴源治理中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目前世界上也无成熟的治理方法可参考,现在实行的围封转移、退牧还草等措施都不适用。但是专家们一致认为,利用耐盐碱植物覆盖技术,可以压制盐碱,最后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盐碱干湖盆转化成新草原。
关于化学尘暴的说法虽然是首次提出,也有一些科学家还有疑义,但是其实质内容很早以前就有科学家研究过。对此,我收集、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如前苏联科学家在六十年代就对西亚和咸海的盐碱荒漠问题进行过细致的研究,他们认为西亚是盐(沙)尘暴频发地区之一,沙质荒漠和盐土荒漠面积广大。咸海干涸后盐尘暴频繁发生,初步估计盐(沙)尘暴搬运物质年平均沉降量为50万吨至2000~3000万吨。——《20世纪60年代的白色盐尘暴》(尼古拉·奥罗夫斯基 莉雅·奥罗夫斯嘎雅)
例如在伊朗就有大片的盐漠(Dasht-I-Kavir),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有点像中国的罗布泊,雅丹地貌很发育。
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有科学家用“格洛玛·挑战者”号深海钻探船在地中海进行了大量的钻探,发现地中海海底有很厚的岩盐、石膏等海水蒸发岩矿物。科学家们因此推断大约在1500万年以前,地中海曾经是大型内陆海,以后干涸变成了盐漠。500万年前大西洋的海水才由直布罗陀再次进入地中海,并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模样。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古地中海的演变和西亚的演变是相关联的,也可以解释北非-欧亚荒漠带的由来。(引自《古海荒漠》一书)
我国科学家在这方面也有研究成果: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盐湖志》对我国盐湖的分布概况、形成的自然环境、分区特征都有详细的论述。书中记录了我国1平方公里以上的813个盐湖的资料,全部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现今最全面的关于盐湖的资料书。
原内蒙古盐业公司经理、总经济师、现已退休的牧寒同志汇集了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料,出版了《内蒙古湖泊》、《内蒙古盐湖资源》等专著,详细的记录了内蒙古盐湖的状况。其它地方也有不少类似的著作。
中科院海洋所邢军武研究员在1993年出版了题为《盐碱荒漠与粮食危机》一书,对盐碱荒漠的成因和治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最近几年,一些有力的实验支持了化学尘暴的理论设想。
(1)我们在查干诺尔湖周边400公里的范围内,对多个干湖盆、草原、沙地的土壤进行了采样,并送交科研部门进行了化验分析。
(2)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对2002年3月20日的特大沙尘暴的浮尘成分的分析结论确认“北京沙尘暴的干盐湖盐渍土源”。(2004,《中国环境科学》24:533-537)
(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对2006年4月16日北京干降尘的扫描电镜和常温水溶盐化学分析结果看,其成分与干涸盐渍湖盆区的土样成分基本一样,说明北京4.16粉尘主要来源于干涸盐渍湖盆区。
从传统的沙尘暴理论可以看出,它对沙尘暴的表述偏重于动力源、物质源、路径、危害、防治等参数,与我们对查干诺尔尘暴的研究比较,有两项大的指标没有涉及或者表述的不够深透,这是重要的疏漏。这两项指标一是沙尘暴夹带物颗粒度的大小与沙尘运动的关系问题,二是沙尘暴夹带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影响问题。
确定沙尘暴夹带的沙尘颗粒度的大小有着重要的意义,通俗的讲就是要确定影响我国东部的沙尘暴的成分主要是“沙”还是“尘”,并以此来确定发源地。沙尘暴的主要夹带物按照颗粒度的大小可以是粉尘、沙尘、沙土、沙子等,在风力相同的情况下,颗粒越细的搬运越远,这是一个常识问题。如果是沙,工作重点就放在治理沙源;如果是尘,就治理尘源。表面看这个问题好像过于古板刻薄,实际上是一个不容马虎的科学问题。正因为没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出现在沙漠里种树,来防止北京的沙尘暴的可笑之举。
沙尘暴、扬沙和浮尘,这些引起普遍关注的自然现象,目前只是用物理参数作为主要的定义和界定标准。这基本上满足了气象学科的需要。但是现行的标准与定义不能全面的反映出沙尘暴的其它重要的基本属性,特别是组成颗粒物的物理、化学及腐蚀性质、对人类或生态环境的可预见的影响等,因而是有缺陷的。通俗的讲就是没有明确指出沙尘物质的化学成分是什么,以及这些成分对人民生活、社会活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因为从简单的常识我们也可以知道沙尘肯定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它的影响也肯定是存在的。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沙尘暴对人民生活、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很大了,而沙尘中的化学成分的危害更是关系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大事情,需要给予特别关注。
可以说,上述两个问题是我们在传统沙尘暴理论上的完善和发展,但是如果马上承认它的正确性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诸多问题,也正于此,国家防治沙尘暴的主管部门并没有接受我们的观点。
科学实验
为了印证我们的设想,还需要经过实验。
2003年夏季,我和宋怀龙研究员一起,开始在查干诺尔干湖盆试种碱蓬。我们自己拿钱购买种子,克服“非典”带来的不利影响,排除高原地区大风低温、盐碱灼烧皮肤等重重困难,于6月下旬播种30多亩,开始了先期试验。锡林郭勒盟和阿巴嘎旗政府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阿巴嘎旗政府预拨了2万元支持工作,使试验顺利开展起来。到六月底,种子已经发芽,试验取得初步成果。
2004年5月,他们又在查干诺尔继续进行了1000亩的撒播试验,这个试验完全没有人工干预,在播种之后完全靠碱蓬自己生长,以期得到自然生长的检验。实验结果令人鼓舞,部分地段形成了茂密的碱蓬群落。
2005年继续此项研究工作,查干诺尔自然散落的碱蓬种子在4月底已经发芽复生。当年秋季复生的碱蓬生长情况良好,大部分达到50厘米的高度。同时在河北省张北县安固里诺尔的实验也已经开始。到2006年秋,查干诺尔实验地种的碱蓬覆盖了大量的沙土,平均厚度在5-10厘米,厚的地方达20厘米,并且有新的植物群落出现。证实治理盐碱干湖盆,用人工种植耐盐碱植物的方法来加快生态恢复的路子是可行的。
积极宣传
2002年,当查干诺尔干涸引起盐碱尘暴的消息刚一传出,立刻引起了科学界、社会方面、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当年,在地科院韩同林研究员的牵头下,十几位科学家和生态保护志愿者连属调研报告送国家防沙办和新闻媒体,并被发了《内参》。随后《中国青年报》、《中青网》、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有的还进行了专版讨论。日本NHK电视台知道后在2003年4月到查干诺尔湖进行了现场采访拍摄。一些人大委员也知道了此事,常委陈寿朋先生在人代会发言还专门提出了这个问题。
关于盐碱干湖盆和化学尘暴的新观点一经提出,就引起科学界的敏感和关注,进而科学家直接进行科学试验。目前已经有数名院士支持和关注此项研究。
新闻媒体更是倾注了很大的精力,本题目刚提出就有数家媒体予以报道,数十家网站转载,有的报纸还开展了专题讨论。2005年春季,安固里诺尔干涸爆发化学尘暴,由于离北京只有100多公里,立刻引起媒体关注,《新京报》发了两版专文;河北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科技日报》发表了相关报道。
2006年2月25至2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国际干旱区土地开发大会”上,宋怀龙研究员关于《一种比普通沙尘暴危害大得多的盐碱尘暴正影响北京!》和《咸水复合生态农业的构建及其在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两项相关研究,引起了与会者的很大兴趣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人大环资委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支持和参与了两项研究,并联袂拟写了后一篇论文。6月5日在哈尔滨举办的“中华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大会”还邀请宋怀龙研究员就京津化学尘暴问题作专题演讲。
2006年,我完成了相关论文《我国西部的盐碱荒漠和化学尘暴研究》(由于文字过长,就不在本论坛发表了,如有人想了解其内容请发函至zhengbaiyu@263.net索取),并就其内容在两个国际研讨会上(“荒漠化控制科学技术国际大会”和“中韩荒漠化防治与草原保护研讨会”)作了发言,受到关注。
中央领导对化学尘暴的问题还是很注意的。2002年末,在十几名科学家联名上书被发了《内参》后,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琪同志就作了指示,要求北京市环保局组织专家论证。2003年,当我和宋怀龙在查干诺尔的试验取得一定成果的时候,《光明日报》在8月27日就此发了《内参》,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看到了,批给了发改委。
2006年春季,我国东部经历了近年来少见的强沙尘暴,(我们和几个摄制组拍摄了录像资料,见《咳!查干诺尔(中)》)说明了我们多年防治沙尘暴的效果甚微。我和韩同林研究员的牵头、联合8位科学家联名给温家宝总理写信,建议召开专家听证会;温总理作了批示,并在6月12日召开了专家研讨会,韩同林研究员在会上第一个作了发言。
同年10月底,中央电视台邀请韩同林研究员、宋怀龙研究员和我就相关内容作一期节目。我们在河北坝上和锡盟拍摄一个星期,完成了摄制任务。节目《追踪沙尘暴新元凶》在11月2日CCTV-2《经济半小时》播出。
要有紧迫感
专家认为,今后查干诺尔会向严重恶化的方向演化。由于盐碱湖盆没有条件生长植被,大风将更为强劲,先吹走了盐碱粉尘和细尘,再吹走全部土壤,只剩下沙子,于是沙漠就形成了。据认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查干诺尔沙漠”的面积将有几百平方公里,并且会和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连接起来。
这些也直接造成了小气候变化,由于草原退化,植被稀疏,沙化扩大,更难以吸纳降水到本地。查干诺尔的老乡说:“咱们这个地方像有鬼了,云彩都绕着走,别的地方都下雨,咱们这儿就是不下。”2002年锡林郭勒草原普遍雨水比较好,但是查干诺尔这一带基本没有下雨。
河北安固里诺尔干涸后,附近农村粮食减产一半,也出现下雨稀少的现象。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近7、8年西部一些大的咸水湖干涸速度加快:
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居延海,总面积300多平方公里,于1992年干涸。
东乌珠穆沁旗的乌拉盖戈壁面积230平方公里,1997年干涸,1998年雨丰回水之后,2004年再次干涸。
阿巴嘎旗的查干诺尔总面积110平方公里,2002年西侧面积80平方公里的咸水湖干涸。
河北省张北县安固里诺尔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2004年干涸。
……
事情还不仅如此: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总面积4232平方公里,近30年来,水位下降3.7米,面积缩小312平方公里,已开始从单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为“一大数小”的湖泊群。
北京北方的草原大湖达里诺尔面积2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超过10米,最近5年水面下降了1.8米,平均每年降幅达35厘米。5年共损失水量达4亿吨。
离北京400公里以内的内蒙古黄旗海和岱海面积都超过了100平方公里,最近几年湖面积缩小了四分之一以上。
……
这些湖泊干涸了都是盐碱尘暴源啊!都在北京的上风头啊!
对于这些我们不能不关注!
咳!查干淖尔(中篇)飞(作者:郑柏峪)
湿地与芦苇 灰腾乌拉提供
20年变迁
1981年,我离开红旗大队回到北京,到如今已经20多年了。在这20多年里,我每隔几年就要回去看看;1996年以后我更是年年回。1999年我满30年工龄提前退休,我没有找个地方拿补差,而是回到草原搞了生态保护,当了个志愿者。这些年我不但年年回去,而且每年都要回去3-5次。什么原因呢?因为草原始终让我挂念,一方面还草原人民的情;另一方面,草原和沙地的变化历历在目,太让人揪心了。人人都知道,越是美好的东西就更值得去保护,看着人称“花园沙漠”的浑善达克沙地正在一步一步走向荒漠,浩瀚的查干淖尔正在干涸,怎么能看得下去!
如果今天再重新走一次过去走过的路,看一看现在那里的自然景色,那变化太大了:
像镜子一样的德格力图小湖已经快干了,它周围的沙丘已经几乎没有草了。
历史上水位从来不下降的扎汉宫小湖现在水位下降了1-2尺,它周围的红柳林已经全部消失,而且出现了几个很大的无草沙丘,在那上面就像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有资料说,现在浑善达克沙地的无草沙丘已经达到了20%!
过去长满树木的乌当高勒小溪现在正痛苦的经受着风沙的袭扰,流动的沙丘已经掩埋了小溪的部分地带,相当多的树木已经死亡。
沙地的红柳林大片大片的枯死,过去被茂密的红柳淹没的巴扎图现在成了一片黄沙丘,一棵红柳都没有了,当人们告诉我这就是巴扎图时,我惊讶得竟然连呼了三遍:“这就是巴扎图?这就是巴扎图?这就是巴扎图?”眼泪差点没掉下来。
过去乌里雅斯太东坡上漫山遍野的沙地柏现在已经分割成了一片一片的,分布面积只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了。而以前一、两个人围不过来的大榆树现在几乎全死了。过去站在沙丘顶部看去,到处是密集的植被,现在已经稀稀拉拉的,露出了黄色的沙丘。
一些有特点的植物,如山丹花、黄花已经几乎绝迹,沙萝卜也很少能见到了。
草原上的狼、猞猁、大鸨没有了,兔子、黄羊、狍子、狐狸、沙狐、百灵、沙鸡也少多了。过去高格斯太河里面的鱼多的不得了,冬天我们在冰上追着鱼群跑,打个冰洞用桶就能舀上鱼来,而今查干淖尔渔场打的鱼只有1-2寸长。
草原上风大是肯定的,根据气象部门记载,锡林郭勒草原全年8级以上的大风时日达到60-80天,可是过去风大,扬沙少,因为春天剩余的干草茬有保护土壤不被吹走的作用。而今草被吃的光光的,不扬沙才怪呢!可惜被扬走的都是有营养的好土啊!
对于草原来说,风大尚不可怕,扬沙的危害太大了。春季,带着沙子的大风就像锉刀切割着草地,卷走土壤,形成风蚀地貌;打击着刚刚露头的嫩草芽,将它们摧残致死;看看锡盟的汽车兰色的牌照都变成白色的了,就知道扬沙的厉害了。而风沙掩埋牧民的房屋、掩盖优良草场的事情则更比比皆是。
查干淖尔的遭遇
高格斯太河过去差不多都是长年有水的,偶尔断流也不过10几天。而现在几乎年年都断流,2000年断流40多天,2001年竟然断流100多天。
高格斯太河经常断流,查干淖尔自然好不了。1973年,我们一大群知青在大诺尔(查干淖尔咸水湖)划船玩,撑船的长竹竿都够不着大诺尔的底,至少有7-8米深。可是九十年代以来,湖水开始下降,两湖出现了水位差。到1998年相差已经超过了4米,形成湖上湖,大湖湖岸也后退了几公里。近三、四年,天气极为干旱,湖水加速干涸,一片一片的湖底露出水面。2002年春季进而全部干涸!80平方公里呀!全干啦!
由于查干淖尔大湖是盐碱湖,干涸以后在湖底出现了大片盐碱粉尘,这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强劲的大风把湖底的大量盐碱粉尘吹起,形成盐碱尘暴,对下风方的人民生活和牧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危害。人们不敢出门,盐碱粉尘吸进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难,咳嗽;落到衣服上衣服也成了白色。露天的牲畜浑身是白色的盐碱粉末,咳嗽,打喷嚏,红眼睛,极为痛苦。老乡说:“不管是人,是地,还是牲畜,全都成了白色,好像下了雪似的。”湖边的老乡更是受害更深,代迪和我说:“哄牛从芨芨草中回来,膝盖以下的裤子上全是盐碱白霜。”岗巴特和我诉说:“一刮起碱风,就咳嗽的受不了,牲畜也一样。”红光大队的老甘说“围栏的铁丝网一年就锈了。”
盐碱粉末还形成了长几十公里的扇形污染带,污染带的地面全是盐碱面,草上挂满了盐碱霜。六、七月降雨以后,盐碱进入土壤,对植被造成极大的破坏。几百平方公里的草场严重退化,已经出现大面积沙化的趋势。查干淖尔干涸的当年,我和考察团从白音高勒、白音德力格尔往查干淖尔走,沿途草场退化十分严重,韩同林研究员说:“危害太明显了!”
亲历盐碱尘暴
2002年查干淖尔干涸的各种消息迅速的传递给了我,但是我还没有亲眼看见,我特别希望亲自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2002年8月,我请考察组(有韩念勇秘书长、韩同林研究员、刘书润教授等)来到查干淖尔考察。眼前是一望无边的干涸湖盆,它平的就像压路机压过了一样,伸向遥远的天边,一片耀眼的黄土,一棵草都没有,苏木领导告诉我们,大风把盐碱粉尘都刮跑了。
2003年3月,我带领一个考察组(有宋怀龙研究员、刘书润教授、美国学者叶玲)再次来到查干淖尔,目的就是亲自看看盐碱。虽然有思想准备,但是我们仍然被眼前的情景震撼:没有了一望无边的黄土,代之的像是一望无边的雪原,可是那不是真的白雪,而是白花花的盐碱!我特别想看看这些白花花的盐碱形成的尘暴的模样,4月初机会来了,日本NHK电视台要来锡盟拍摄沙尘暴,请我协助。一天沙尘暴起了,我立刻带领摄制组赶向查干淖尔,但是遗憾的是,在离查干淖尔不到10公里的地方,风大的吉普车竟然开不动了,只好就地拍摄,没有能够到查干淖尔去。以后由于爆发非典,我没有看见盐碱粉尘形成的尘暴。
2004年5月,我和宋怀龙研究员来到查干淖尔种碱蓬。一上午天气都风和日丽,也就3-4级风。但是下午1点多钟,天有点浑,风力渐强。忽然,同行的大队小伙子依德尔大叫:“那家伙来了!”只见干湖盆中一股白色的烟柱腾空而起,像原子弹爆炸一样,不断扩大上升,直冲上千米高空。几分钟之后,风在湖盆中卷起大片白色烟尘,就像海啸中的浪头、也像一堵白色的烟墙翻滚着、呼啸着迎面扑了过来。我赶紧拿起自己的家伙——摄像机、照相机一顿猛拍,顾不得烟尘将自己淹没,因为这些盐碱尘暴爆发的镜头实在太珍贵了,起码在中国是第一次被抓到,极其有价值。我大概拍摄了半个小时,实在忍受不了盐碱对呼吸道的刺激,只好离开了查干淖尔。这场大风一直刮了三天,第二天我在去阿旗的路上竟然撞上了土龙卷风!其实,草原上的土龙卷风很常见,大多数都很小,像舞动的小人在草原上、干泡子里旋转着跑。但是这次碰上的土龙卷风却是巨大,中心部分直径大概有100米,我们怕吉普车被掀翻,停在那里十来分钟它才过去。这场大风停止以后三天,一场喜雨从天而降,查干淖尔的盐碱都看不见了,都被水溶化了,我以为当年可能再也看不见盐碱了,谁知5-6天以后,经过太阳的爆晒,盐碱又出来了,不过这次出来的不是粉尘,而是盐碱冰花,就像冬天玻璃上结的冰花一样,而在坑凹的地方盐碱结晶有铅笔粗细,就像一汪水晶蔟。
问题大了
2005年春天,和我一起在查干淖尔搞实验的宋老师告诉我,张北县的安固里诺尔干了!白雪样的盐碱粉尘非常厚,普遍在5-10厘米,厚的地方有20厘米,刮起的白色尘暴和查干淖尔一样,先像原子弹爆炸,以后漫天烟瘴。这让我大吃一惊,安固里诺尔爆发盐碱尘暴非同小可,因为它离北京太近了,直线距离也就200公里。安固里诺尔是面积70平方公里的咸水湖,海拔高度有1400米,而且正好在北京的上风方,位于河北坝上的坝子边儿上,用宋老师的话说:“安固里诺尔爆发盐碱尘暴就像从房檐上往北京洒盐碱面儿一样。”
安固里诺尔干涸使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这映证了我心里的一个隐忧:查干淖尔盐碱尘暴现象可能不是孤立的现象,它可能是一个生态加快恶化的进程的一部分。我心里立刻产生了一个念头:对锡盟的湖泊干涸情况、发生机制及危害作一个调查,因为这方面的资料确实太少了。
7月份,我自己拿了2万元,组织了一个小考察组(包括宋怀龙研究员、环保人士崔萌萌、摄影师赵献文等),在锡盟的兰旗、阿旗、阿纳旗、东西乌、东西苏进行了一个月的调查,收集到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信息:
东乌旗的乌拉盖戈壁面积230平方公里,1997年干涸,1998年雨丰回水之后,2004年再次干涸。当我们来到乌拉盖戈壁的时候不禁为它的巨大而震撼,望着一望无际的干湖盆而唏嘘,更令我们惊奇的是,在7月盛夏,乌拉盖戈壁干湖盆上竟然爆发了盐碱尘暴!
这次考察也证实了盐碱干湖盆会长久析出盐碱的假设,由于干湖盆的土壤物质细微、深厚,下雨以后盐碱物质会因毛细作用提升到表面,一经干燥就析出,是多年持续不断的化学粉尘供应源。因此化学尘暴可以反复产生,危害持续长久。例如查干淖尔湖是迁移湖,已知迁移至少两次,每次迁移都遗留一个盐碱干湖盆。早的一次在几百年前,遗留在东苏旗的希德尔戈壁干湖盆,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最近一次是100多年前,遗留阿巴嘎旗海延诺尔干湖盆,面积也有100平方公里。这两个干湖盆在卫星图片上都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发现,这些已经干涸超过百年的老湖盆,在雨季的几日干旱后仍旧爆发盐碱土龙卷风,老乡说春季就爆发尘暴。
这次考察我们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摸清历史和地质背景。结果我们得到了不少证据证明,这一地带的土壤共性是离不开盐碱物质;我国的咸水湖基本上都在这一区域;我国地下苦咸水的分布区域也主要在这一地区;这一地区也是我国盐碱地的分布区域,除了大面积的盐碱地之外,草原地带表层覆盖的风沙土只有30-50厘米,下面也是盐碱土。这也为我们提出一个重要的警示:草原的表皮不能动!
考察还得到了证据证明,盐碱湖盆、干泡子和沙漠、沙地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锡盟(我认为可以扩展到整个西部)的沙地甚至某种类型的草原草地就是由盐碱干湖盆转化而来的。例如刘教授和我说,大概在200-300万年以前浑善达克沙地一带是一个大内陆湖,叫“大成湖”,干涸以后出现了浑善达克沙地。现代干湖盆也有这种现象,例如希德尔戈壁干湖盆的南面是红光沙窝子,海延诺尔干湖盆西南面是跃进沙窝子。而草原上的小泡子几乎都是盐碱泡子,它们边上有很多已经出现了新沙丘。我在查干淖尔湖边的一个干碱泡子里发现了新出现的沙丘,我连续观测了3年,这些沙丘在3年里从50公分高“长大”到了1米多,平均每年长30多厘米。我已经得到盐碱干湖盆产生沙丘由小到大的全部证据。
我们还发现,锡林郭勒草原地区近1万年以来一直处在向干旱的转变中,就是说这不但是个长期演化过程的一部分,而且有加快的趋势。例如我们发现高格斯太河河谷的宽度过去有上百米,现在只有十几米;在查干淖尔周围、希德尔戈壁干湖盆周围、海延诺尔干湖盆周围都发现有大的古河道。
拍摄可用的录像资料
虽然我有了很多资料,光照片就有几千张、录像带20多盘;也有了很明确的观点,但是由于特殊的原因,得不到国家主管部门的认可(原因在下篇中说)。我产生了个念头:拍摄一部可在电视台节目中播出的录像片(我的小MINI DV片电视台不可用)。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一个小摄制组,自己出资,在2006年4月到10月期间拍摄了近30盘高清晰度(1080i)的录像片。
2006年春季,沙尘暴格外厉害,在我的建议下,国家气象局摄制组来到阿巴嘎旗,拍摄到了4月9日特大沙尘暴的珍贵录像,在央视播出。
4月下旬,我们摄制组联合中央电视台10频道、韩国首尔电视台来到张北县安固里诺尔。那天天还算晴,但是风在5-6级,我们在5公里以外就看见安固里诺尔干湖盆中白色的烟尘翻滚着,原来由于盐碱粉尘很轻,5-6级风就可以升起。然而下午风力加大到7-9级,立刻昏天黑地,100米以外什么也看不见。我们再次拍摄到了化学尘暴爆发的镜头。随后到周围村子里的调查更让我们吃惊!前一年的盐碱尘暴让周围的粮食减产了50%!亩产从200斤左右下降到不到100斤。
我们和央视10频道顶着沙尘暴继续沿207国道北进。沿途沙尘暴肆虐的景象触目惊心。沙尘在新修的207国道上像舞动的黄龙;浑善达克沙地的有草沙丘被强风侵蚀,大片植被的根部裸露;黄沙覆盖了富饶的草地:……而在离锡林浩特110多公里的哈登呼舒干湖盆,盐碱尘暴夹着沙粒打得我们站立都很困难,盐碱粉尘呛得大家不停的咳嗽,能见度也就二三十米。
到了阿巴嘎旗风小了一些,旗气象局领导告诉我们,已经有40多天沙尘暴(6级风)没有停过,超过8级风形成的强沙尘暴就有8次!对草原的破坏极为厉害。我们在前往海延诺尔干湖盆的路上亲历、亲见了沙尘暴对草原破坏的惨象。
而在查干淖尔我们更是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那天下午天气还好,似乎风有停下来的迹象。黄昏,小查干淖尔湖边大群的天鹅、大雁、野鸭、白琵鹭、海鸥、还有数不清的鹬类、鹤类闹翻了天。我们正拍摄的兴趣盎然,忽然听见群鸟惊叫着,纷纷起飞。“快看!”只见干湖盆方向腾空升起大股烟尘,由于背光,烟尘呈黑色,翻滚、舞动着迅速压了过来。片刻,小查干淖尔就被笼罩在盐碱烟尘之中,水鸟在烟尘中惊恐得翻飞、惊叫……我们不得不撤离查干淖尔。
咳!查干淖尔(上篇)(作者:郑柏峪)
浑善达克日出 灰腾乌拉提供
“查干淖尔干了!”当2002年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不禁使我大吃一惊。虽然我知道近些年天气干旱,查干淖尔的水位下降的很厉害,但是它毕竟是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的大湖,而且在2000年我看见它的时候,它仍然像大海一样浩瀚无垠。
在我的心里,查干淖尔永远是美丽神奇的湖泊,这不仅因为30多年以前我曾经在湖畔牧区的红旗大队插队,而且因为它是锡林郭勒盟最大的湖泊,还有很多美妙的传奇故事:偌大的查干淖尔湖,形成只有100多年;在50多年以前又分成了两个湖,一个是淡水,另一个却变成了咸水。这主要是因为查干淖尔是地理现象上典型的内陆迁移湖,它位于阿巴嘎旗南部的草原和浑善达克沙地的交界之处,水源就来自著名的浑善达克沙地,特殊的地理地质原因造成了它这麽多的传奇故事。目前干涸的是查干淖尔咸水湖,面积达80平方公里。由于查干淖尔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十分罕见的水源来自沙地的大湖,查干淖尔的干涸无疑预示着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最近几年,沙尘暴使浑善达克沙地这个地方出了名,据说是认定它是北路沙尘暴的起沙源。“浑善达克沙地”这个名字频繁的出现在各种新闻媒体、书刊材料、官方文件上,给不知实情的人们造成了一种印象,似乎浑善达克沙地是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一样的到处黄沙一片、毫无绿色生气的死亡之地。这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方面我为大多数人的误解而难过,另一方面也为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恶化而揪心。因为对于我来说,位于锡林郭勒草原南端的查干淖尔湖和浑善达克沙地不仅是我的第二故乡,而且是一个给我留下十分美好记忆的地方。
查干淖尔
1968年的8月,我和十几个同学一齐被分到了位于锡林郭勒草原中部的阿巴嘎旗查干淖尔公社红旗大队插队落户。我们大队大部分是草原,西南边有一点沙窝子,是大沙窝子也就是浑善达克沙地的北部边缘。特别是在我们大队的地界里有一个很大的湖泊—查干淖尔湖。如果你在地图上找到张家口,沿着207国道向北看,在快到锡林浩特市的地方,207国道的两侧各有一个大湖,东边的那个是达来诺尔,西边的那个就是查干淖尔。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初见查干淖尔时的那种震撼:它那么大,一望无际,水天一色,像大海一样,浪淘滚滚。以后,通过向当地人了解,我们知道查干淖尔有很多神奇的故事。100多年以前,查干淖尔不在现在这个地方,在离现址东北方40多公里的奥龙宝力格,当时叫海延诺尔。由于海延诺尔的滋润,这一带水草丰美,是富饶的牧场。矗立在诺尔边的大海延庙香火缭绕,信徒众多,是当时的旗庙。但是,19世晚期的某一个夜晚,由于给海延诺尔供水的高格斯台河忽然决口,老湖就迁移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原来,查干淖尔是地理现象上典型的内陆迁移湖。
查干淖尔的神奇故事还不仅如此,现在的查干淖尔是两个紧靠着的湖,东边小的是淡水;西边大的是咸水,因为高格斯太河只流进小湖造成了这样。当地人在两湖之间的天然堤坝上修建了一座水闸,控制小湖的水位。一直到2000年前,查干淖尔咸水湖面积还有60-70平方公里,像大海一样浩瀚无垠。
查干淖尔还是水鸟栖息的地方,每年春季大批候鸟来到查干淖尔度夏,有天鹅、大雁、鸿雁、野鸭、灰鹤、苍鹭、鸥类、鹬类、鸬鹚等二、三十种,多数是国家级保护鸟类,有很多是我国的珍禽。例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二级保护动物天鹅、蓑羽鹤、斑头雁,等等。有一种叫“布和小包”的鸟,会像牛一样叫,十分希奇。最近,我在查干淖尔还发现了大群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呢!
在当时,一方面我为查干淖尔而惊叹,另一方面我也产生了一个疑问:在草原上哪来的那么多的水呢?高格斯太河发源自哪里呢?当地老乡告诉我说,是沙窝子里来的水。我更糊涂了,沙窝子不就是沙漠吗?哪里会有水呢?老乡笑道:你进沙窝子就全明白了。于是,进沙窝子就成了我十分向往的事情。
沙窝子
两年后的秋天,机会终于来了,大队领导让我和几个人一齐进沙窝子掰柴火。“掰柴火?想必沙窝子里面有柴火”,这是我的理解。老乡告诉我说,是干死的柳条子,我的印象是沙窝子里面有很多柳树。老乡说,不是一般的柳树,是只长柳条子的柳树。我越听越糊涂了—还是快进沙窝子吧!
从我们大队的队部到沙窝子大概有40多里地,我们七、八个人赶着两辆4套马车向沙窝子进发。大约走了1个小时,前面出现了一道沙岭,大概有10多米高。老乡告诉我,翻过那道沙岭就进沙窝子了。我们催车赶紧向前。可一翻过沙岭,我呆住了,这景色和刚经过的平坦的草原也太不一样了:一汪清澈的池水就像镜子出现在沙丘的下面,湖的西南岸边是草坪般的茵茵细草,草坪上星星点点洒布着黄色的小花;湖的东北面全是茂密的芦苇和蒲草,野鸭、苍鹭、大雁、灰鹤藏在苇草里,时不时的游出或飞起,十分悠闲自得。在小湖的南边不远,可以看见连片的沙丘,这些沙丘上都长着挺高的草,沙丘顶部长着一根一根的筷子那么细的小树条,像是柳条,只是皮是黄白色的。沙丘之间也有一墩一墩的大一些的柳树,它们不是乔木,而是灌木,此时树叶已经脱落,新生的树枝是紫红色的,它们都笔直无叉,又细又长,在风的吹动下摇来摇去,真可以用婀娜多姿来形容它。请教老乡才知道,这个小湖叫“德格力图”,沙丘上长的草有沙蒿、锦鸡儿等,沙丘顶上长的是小黄柳,沙丘下面是红柳,我们掰柴火就是拣拾干死的红柳枝。
马车在丘间沙地上前进,沙地上长着像草坪一样的细细的好像是只有湿地上才有的草。一会儿我们的马车经过一条小溪,它只有脚面那么深,在沙地上蜿蜒流淌。我试图找到水的发源地,仔细看才知道,水实际上是从沙地上渗出来的,有的地方长期有水浸泡,已经成了沼泽。在渗水的沙地上长着密集的水草,不太高,有的开着5瓣的黄芯小白花,十分水灵。小溪的水清澈极了,我们禁不住跳下车来光脚在水里跑,用手捧水喝,那水纯净,甘甜,没有草原上井水的盐碱味,只是凉的要命。
我们又向前走了不远,在一个大约高20-30米的大沙丘脚下,又出现一个小湖,它圆圆的,直径大约50-60米。我们到小湖边上,只见湖水呈墨蓝发黑,深不可测。我刚想下水探探有多深,老乡拦住我说:“下不得,要淹死的!”
“它有多深?”
“没有底儿。”我吃了一惊。
“这周围全是沙子,它又那么小,用不了几年沙子就会把它淤死的。”
“不会,它下面有地下河,把沙子都带走了。”
“真的?”
“不骗你,传说这儿掉下去一条牛,在一百多里地外的兰旗的水泡子里面出来了。”
“啊!”惊的我的嘴半天都合不上。
“你不信?反正这个地方神着呢!周围泉眼特别多,又清亮又甜,东边两里地还有一条小河叫‘乌当高勒’,河里还长着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树呢!”
看来,刚进沙窝子就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沙窝子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荒凉、可怕,它太特殊了,水那么好,还有那么多植物。
我们继续向南走,前面的沙丘越来越大,红柳林越来越密。我们在大沙丘之间的沙沟中行进,路两边全是柳条子,就像一条红柳林通道。有的时候柳条子会挂我们的车,像鞭子一样抽打着,幸亏我们的车绑着宽架杆,才抽打不到我们。老乡告诉我,越向南沙窝子越厉害,沙丘越大,红柳林越密。1945年苏联红军要到南面打日本鬼子,他们的装甲部队都没有能够穿越这片沙窝子,不得不退回去走别的路。
大约走了三、四个小时,我们到达了一个叫“巴扎图”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准备掰柴火和宿营的地点。巴扎图是一个沙丘环绕的小盆地,沙丘高大,大概有30-40米高,上面的植被很好,不但有刚才看见过的沙蒿、锦鸡儿,还有好多叫不出名字的沙地特有的植物。不过经过老乡的介绍,我知道了很多有趣的植物,比如一种高大的茅草(学名沙竹),它抽出的穗子大约有1米高,秆子像竹子一样坚硬,有筷子那么粗,我们就拿它做筷子;长着碎碎的小叶子、开着小白花的沙参可以入药,它的根真有点像人参,药味挺大;高大的哈喇海(寻麻)有的可以长到一人高,但是它会蛰人,像被杨剌子蛰了一样疼,可是春天它的嫩芽用开水抄了可以吃;进到沙窝子里就可以闻到一股像花椒似的香味,这就是百里香,它长着像芝麻一样的小叶子,是蔓生植物满地爬,有的老乡煮肉时放一点,肉味更香;苦末离的汉文名字叫沙葱,有牙签那么细,味道像葱又像韭菜,可是吃了以后没有臭味,老乡用它做泡菜;还有一种老乡叫“地瓜”的东西,有指头那么长,那么粗,像枣核一样两头尖,大肚子,嫩的时候打开就冒白浆,可以和苦末离一起淹泡菜吃,实际上它是一种草的果实,如果成熟了以后,它会裂开,飞出像蒲公英一样的白毛;更特别的是,有一种长在沙丘上的野萝卜,老乡叫沙萝卜,后来我知道它的学名叫沙芥,叶子和萝卜一样,根比大拇指粗些,有1-2米长,味道也和萝卜一样,只是更苦辣一些,老乡用它淹咸菜,很好吃;……总之,沙窝子里面我以前不知道、没有见过的植物多了,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完。
我们准备宿营的沙丘间盆地里长满了红柳林,它们比刚进沙窝子的时候见到的要高大,大约有3-5米高,一丛一丛的长着,最粗的也就胳膊粗。有的红柳枝又长又直,一根叉都没有,是做套马竿的材料。我们在红柳丛中间搭起了帐房,扎下了营盘。这时候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们吃的水怎么办?好像是看出了我的疑问,一个老乡扔给我一把铁锹,说:“我们打个井。”说着我们到柳丛中间的一块平地上挖了起来。另一个老乡用镰刀割了一些指头粗的柳条子,开始编起了什么。当坑挖到1米左右深的时候,就见水从坑底下渗了出来,原来这里的地下水位那么高,怪不得沙窝子里面植被那么好。老乡告诉我,有的地方一铁锹下去水就能出来,不过太浅的水有腐败的草的臭味,不能喝。这时,另外那位老乡的东西也已经编好了,原来是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柳条筒,放到我们挖的坑里面,把中间的沙子掏出来,一个井就成了。
傍晚,当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我爬上了高高的大沙丘,那景色真是美极了!这时候已经是秋天,树叶掉的也差不多了,草也已经干了,整个沙地一片金黄;只是红柳林显露出紫红色的树枝。远远望去,夕阳下连绵的沙丘像是金色的波浪跌宕起伏,沙丘下一墩一墩的红柳丛就像一个个盆景,秋风徐过,随风摇荡,泛起一片紫浪。这时候我真后悔,自己没有照相机,没有办法记录下这一番美景。据老乡说。冬季的沙窝子也是十分美的,由于这里的冬季很冷,雪不会化,那时沙窝子就成了三种颜色彩绘的图案:沙丘背面是积雪的白色;沙丘向阳面被太阳晒化了积雪,显露出沙丘的金黄色;而沙丘之间的草滩上,白色的雪原衬托着紫红色的红柳,这一番景色也是很别致的。
初进沙窝子是印象是那样新奇、美好,直到现在我也忘不了。从那以后,我几乎年年进沙窝子,对它的了解也多了起来。
乌里雅斯太
初进沙窝子就让我了解了很多事情,得到了很多知识,也肯定了一件事情——查干淖尔的水是从沙窝子里来的。但是还是没有能知道高格斯太河到底从哪里发源,它在沙地里面的情况是什么样子。老乡告诉我,高格斯太河发源自正兰旗的沙窝子,“乌里雅斯太”是最美丽的地方。
1974年,在阿巴嘎旗知青代表大会上,我得知位于乌里雅斯太的月光大队的知识青年在那里修水电站,种苹果树,种西瓜,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决定到那里去看一看。
乌里雅斯太在我们红旗大队东南方100多里,骑马去要走整整一天时间。沙窝子的前30里地和我们公社南部的沙窝子没有什么两样,也是以沙丘、红柳林、草甸为主,但是越走沙丘越大,以后就有很多榆树出现。可能是受恶劣的自然条件的摧残,这些榆树都长的歪七扭八,奇形怪状,有的因为沙土被大风吹走,树根暴露在地面2-3尺,模样就像盆景。
大约走了三个多小时,沙丘越来越大,红柳林也越来越密集。我转过一个大沙丘,忽然眼前一片金黄,耀眼夺目,一时间我看不清到底是什么。我定睛使自己适应了强烈的光线,仔细一看:哇!眼前沙丘中间有一片大约1平方公里的小平地,平地上长满的全是黄花,就是我们吃的野生黄花菜!在平地边缘的红柳丛中扎着一顶帐房,帐房边上停着两辆马车,有三四个人支着灶火,架着笼屉在蒸着什么,一问才知道是在加工黄花。这么大片的黄花真让我开了眼。
我骑马继续在沙窝子里面走了大概有半天多了,太阳开始西斜,已经感觉十分疲倦、劳累……这时候景色忽然一变,沙地就像裂开了似的,出现了一条大沙沟,沙沟里一条银带似的河流蜿蜒曲折,静静流淌。到了!我兴奋的从马上跳下来,仔细观看着周围的一切:周围的沙丘十分高大,大概得有100多米,在起伏的沙丘中间,数条清清的泉水从两面的沙丘间流出,形成小溪,汇集成高格斯太河。河成南北走向,西岸的沙丘上长着很多大榆树,有的地方很密集形成榆树林,有的地方就比较稀疏;有的榆树很粗,一两个人也围不过来。东岸漫山遍野全是沙地柏,沙丘就像墨绿色的波浪。在沙谷的底部有大片的红柳林灌丛,小溪和高格斯太河在红柳丛间穿流,时隐时现。河边都是翠绿的草坪和沼泽,草坪上开着黄色的、粉色的、白色的、紫色的、兰色的花。而沙丘边,树丛中偶尔显露出白色的蒙古包和羊群……景色十分奇妙、美丽、恬静。看着这一片美丽的景色,我不禁想起陶源明的《桃花源记》,这里果真像个世外桃源!
以后,我又多次到过乌里雅斯太,对这里的了解越来越多。高格斯太河发源自兰旗,乌里雅斯太只是流经阿巴嘎旗南边的这一段的名称,因有杨树而得名。高格斯台河谷在浑善达克沙地的腹地,由100多个沙泉汇集而成。河谷中有的地方似江南水乡,有的地方似西部狂野,还有人文遗迹和自然奇观。例如:在高格斯太河谷有古庙遗迹,位于乌里雅斯太的叫乌里雅斯太苏木(庙),现在只是一片碎石片瓦;在南边兰旗的沙漠深处有高格斯太苏木,过去曾经是锡盟的神经病院。在乌里雅斯太苏木遗迹的房后边的沼泽水潭里,有陷在里面的苏联红军坦克,1945年苏联红军南下打日军,阻挡在浑善达克沙地,在顺高格斯台河谷绕行时,陷在沼泽里,20年以前还可以见到炮塔,现在已经全部淹没了。另外,老乡说,这里还是古战场,仔细找还能找到古兵器(如箭头)和古钱币呢。在高格斯太河谷的中游,有长在水里的大片红柳林,形成红柳林沼泽;还有奇异景观“沙漏斗”—沙丘的流沙流进沼泽里就不见了。高格斯台河谷只有很少的地方能走车,大部分地方只能骑马或者步行,由于它的周围都是大沙丘,进出的路口很少,大约只有2-3个,没有向导一般人很难进去,沙地里只住着很少几户人家,这就更增加了神秘感和探险的味道。
乌里雅斯太,这个美丽的地方,在2002年还出现了一个闻名全国的模范共产党员、革命老将军的后代、草原人民的儿子—廷巴特。
浑善达克沙地
我们那片沙窝子的地理名称就是“浑善达克沙地”,它位于锡林郭勒草原的南部,西起锡盟苏尼特右旗,东至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南部距离北京只有两、三百公里。它呈东西走向,条状分布,东西长300多公里,南北宽50-100公里,全部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
浑善达克沙地最独特的地方是它是有水沙地,地下水很高,因此也就形成了大量的沙地植被。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在八十年代以前,浑善达克沙地里面的无草沙丘只占全部沙地面积的2-5%,绝大部分部分沙丘都被植被固定了,不能移动。由于沙地的降雨量自东向西是逐步减少的,因此沙地各处的地表植被特征也不同。在最东边的克什克腾旗有高大的乔木,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我国也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沙地衫树品种—沙地云杉,另外还有天然桦树林和杨树林;在沙地东南部的多伦县、兰旗则有大量的榆树和红柳,形成榆木疏林沙地草原;沙地中西部的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白旗则以红柳林为主,形成灌丛沙地草原;而最西边的苏尼特右旗,就几乎没有什么树木,沙地植被也比较稀疏,属于荒漠草原,生态状况最为脆弱。
至于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水,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我认为和当地的地理、地质和土壤条件有关。浑善达克沙地的周围能看到很多的熔岩地貌和死火山,北边就是著名的阿巴嘎熔岩台地,可以认为沙地最下面的地基是由熔岩构成的。当地10-20米以下的土壤差不多都是致密的红胶泥,熔岩和红胶泥都是不透水的,而沙地的表层沙土透水度很高,蒸发率很低。这样,降水以后,很快渗入地下,保存在红胶泥上边的沙土里,形成了地下水库,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地下水会冒出来,形成沙泉、沙湖、小溪、沼泽。
正因为浑善达克沙地独特的生态特征,也就产生了很有特点的草原和沙地动植物,使其成为一个动植物宝库,许多在我国的其它地方很难见到,其中有的是我国乃至世界珍稀品种。例如:动物有黄羊、狍子、猞猁、狐狸、沙狐、狼、獾子、野兔、跳兔、松鼠、沙蜥等;鸟类有大雁、天鹅、野鸭、鸿雁、苍鹭、白琵鹭、鱼鹰、鹬类、百灵、大鸨、沙鸡、鹌鹑、乌鸦、喜鹊等;珍稀的昆虫如红珠绢蝶、草爬子、往人和动物眼里下蛆的苍蝇等。草原和沙地里的植物更为多样,最有特点的是沙生植物、湿地植物和草药,如柴桦、沙地柏、哈喇海、沙葱、野薄荷、野蔷薇、百里香、黄花、金莲花、山丹、沙萝卜、麻黄、黄芪、柴胡、狼毒,等等。
浑善达克沙地的景观也很有特点,沙地本身就是沙漠绿洲景观,其中有的地方好似江南水乡,有的地方似西部狂野,有的地方又似非洲疏林。沙地北部是典型的草甸草原,还有熔岩台地和火山群,更有像大海一样的查干淖尔湖和达来诺尔湖,而高格斯太河在沙地的河谷景观更是美不胜收。所有到过这一带的人都赞叹这里的风景,称其为“塞外江南”,甚至有人叫它“花园沙漠”。
我觉得,我国有许多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南方的西双版纳、青藏高原、中部的九寨沟、武陵源、黄山、庐山,东部的武夷山,西部的天山、昆仑山,北方的兴安岭,等等。浑善达克沙地和它们都不相同,从生态多样性的角度看,在地理地貌、动物植物、气候水文方面都很有研究价值,也是我国珍贵的自然财富。浑善达克沙地的价值还不仅如此。由于平坦的锡林郭勒草原在浑善达克沙地一带地势忽然改变,沙地里又生长着大量的树木和植被,对风势形成了有效的阻挡作用,无疑成为风沙的挡风墙,我国华北地区受益菲浅。
成为鸟人的第一步是手持一本图鉴,《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随后会有东南亚的图鉴,亚洲水鸟图鉴,澳洲图鉴,东非图鉴……而观鸟的乐趣也会与之递增。但其实,与观鸟有关的“鸟书”一点也不比图鉴少。观鸟发展上百年,到现在发展到上千万的鸟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当然主要还是集中在西欧、北美和大洋洲),出现过很多传奇、大推(指记录鸟种多的牛人)。这些书目前多是英文,虽不是观鸟必读书,但都可以算作另类“鸟书”,且写得精彩有趣,值得阅读。而比起难啃的英文书,选择看“鸟片”的方式则更为轻松一些。以下是我们遴选出的经典鸟书与鸟片,推荐给广大爱鸟人。
《The Big Year(观鸟大年)》
作者: Mark Obmascik
出版社: Free Press
出版年: 2005-02-01
2011年上映的电影《观鸟大年》就是根据这本书改编的,书是纪实内容,非小说,比电影好看。其作者是一位美国记者,他本身也是观鸟爱好者。文字幽默而到位,语言较浅显,值得一读。
书里介绍了美国观鸟的简史、“观鸟大年”这种玩法的历史,以及美国观鸟界的传奇人物。从中你能看到电影里3位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如何在1998年的美国看鸟一整年,静悄悄地努力打破美国观鸟大年的历史记录。电影里的Bostik,真名为Sandy Komito,1987年他花了60000美金看到了721种鸟,成为新的记录拥有者,然后自费出版了一本自传;现实生活中他并没有离婚,1998年以后,和老婆一起云游世界。胖子的原型Greg Miller听鸟鸣的功夫是遗传的,他父亲也是观鸟高手。Miller后来主要做鸟导,是电影《观鸟大年》的顾问。剩下那个老头,能够和上面两位竞争的主要原因是有钱、身体还好,也是一位登山高手。
完成过“观鸟大年”的人基本都写过自传。美国观鸟史上第一传奇Roger Tory Peterson写过《Wild America(野性美国)》,在这本著名的游记中,他讲述了自己在1953年一年内如何看到572种美国鸟。Kaufman在1973年一年内只花了1000美金就记录到669种鸟,后来出版了畅销书《Kingbird Highway(观鸟大道)》,成为另一位传奇人物。还有一位有钱的商人,基本不懂看鸟,请高手助拳,创建北美观鸟热线,在1979年一年内看了699种鸟,花了近45000美元。此外还有一位美国鸟会的干部,把北美的鸟按照易见程度分了5类,1、2、3类有675种,4、5类基本都是迷鸟,记录难度很大。他以追逐4、5类鸟为重点,在1979年里看了711种。
《The Big Twitch(大推)》
作者: Sean Dooley
出版社: Allen & Unwin
出版年: 2006-08-01
这是又一本描写观鸟者如何把一种爱好变成一种Obsession(瘾头)的。讲述的是一个澳洲鸟人努力打破澳洲年度鸟种目击记录的故事,具体展示了一个观鸟成瘾的Twitcher(疯狂观鸟人)能痴迷观鸟到什么程度。作者本人是一位电视编导和剧作家。以时间为顺序,从新年第一天写到最后一天,叙述自己在这一年里如何设计观鸟线路,如何使用海陆空各种交通工具,看到了730多种鸟,成功打破了澳洲观鸟大年记录。要知道澳洲鸟类名录总共也就760多种鸟。
他大约花了4万多澳元(父母交通事故后留下的遗产),与女友分手并辞掉工作后,开始了这样的一段旅程。书中介绍了很多观鸟方法,比如晚上打着车灯找猫头鹰,出海用臭鱼烂虾引诱海鸟接近渔船,还有到垃圾场找海鸥等等;还提到了观鸟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现象:比如澳洲也有“两鸟都有理论”——具体来说就是某人看到一特别罕见的鸟,其他人去了,发现只是一种长得非常相似的常见鸟,于是这个人回答:“我看到的时候,两种都在。”
本书语言浅显且幽默。最好的阅读方式是拿着一本澳洲鸟类野外图鉴,和作者一道进入他的观鸟旅程。
《Life List(鸟种名录)》
作者: Olivia Gentile
出版社: Bloomsbury USA
出版年: 2009-03-31
这是一本真正的人物传记。主人公是世界观鸟史上公认的第一传奇,Pheobe Snetsinger。Snetsinger曾经(或许至今仍然)是这个星球上看过最多野生鸟类的人,超过8500种。她是世界上第一个记录鸟种超过8000的人。她生活的那个年代,世界上的鸟种大约9000种,而现在由于分类学的发展,上千的鸟种从过去的亚种变成了种,就是说,鸟种增加至约10000种。她当年的纪录如果用现在的分类标准重新计算,或许可以超过9000种,仍然是世界第一。
重要的不是这些数字,而是她的经历。她是“广告狂人”李奥贝纳的女儿,康奈尔大学毕业后直接成了家庭主妇,生了4个孩子,直到40岁左右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才开始到全世界各地“飚鸟”。一年至少有半年在国外,去了8次巴西,7次秘鲁,5次肯尼亚,3次澳大利亚,3次巴布亚新几内亚,没想到她的癌症竟奇迹般地消失了。最终她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马达加斯加看鸟路上的一场车祸。因为痴迷看鸟,她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被强奸后,没有责怪她的鸟导,也没有对她的家人和朋友哭诉,几年后再次回到那里看鸟。因为看鸟,她错过了母亲的葬礼,放弃了参加女儿的婚礼,几乎和她的丈夫离婚。
本书的作者不是观鸟者,所以书写得比较冷静客观;分析了这样的人物之所以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家庭背景,还分析了这么特别的一个人、这样一种特殊的痴迷是如何产生的。书中提到了许多世界观鸟界的知名人物和他们的一些逸闻趣事,读来欲罢不能。
《A Bird in the Bush(一鸟在林)》
作者: Stephen Moss
出版社: Aurum Press
出版年: 2005-6-1
这本书讲的是世界(实际上是英国)观鸟发展史,写得很系统,从观鸟起源一直写到新世纪观鸟的发展,写了采蛋者和观鸟者的斗争,也有类似“女人与观鸟”这样的章节。书里介绍了大量鸟人轶事:某著名英国鸟人为了拍摄乌林枭,被护巢的成鸟抓瞎了一只眼睛,伤好以后继续独眼观鸟;Lee Evans,据说是英国曝光率最高的鸟人,号称为看鸟遭遇7次车祸,瞎了只眼睛,逃婚看鸟,建立了英国的Club 400(看过400种以上的鸟人成立的俱乐部,英国鸟种总数不超过500种)。
这本内容相对有点学术,引用了大量的鸟人著作和媒体文章。好处是,可以通过这本书发现更多有趣的书。
《Birders: Tales of A Tribe(鸟人部落的故事)》
作者:Mark Cocker
出版社: Grove Press
出版年:2003-02-27
个人认为,这是我看过的鸟人故事里,写得最好的一本。文笔优美,见解独到。作者是真的观鸟人,又是畅销传记作家和节目主持人。语言比较拽,典型的英式幽默,但读来相比上述几本书要费劲点。
看完这本书后,感觉美国人和英国人观鸟还不在一个水平层面,境界上有很大差距。对观鸟的理解,英国人显得更有高度,处处是真知灼见。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个人化的对观鸟及英国鸟人的介绍。分章节的介绍了鸟种、望远镜和单筒望远镜、笔记本、图鉴、经典鸟点、传奇鸟人等;还写了英国的一号鸟人(鸟种记录数)和他的二号鸟人老婆的故事,写了发现新种的乐趣和伪造新种的案例,写了什么是真正的观鸟高手,等等。应该说,这不是一本写给普通读者,而是一本写给真正鸟人的书。
《迁徙的鸟(Le peuple migrateur)》
导演:雅克•贝汉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日期:2001-12-12
50多个国家,175个自然景地,2001年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这部纪录片遍布全球。纪录片讲述了在候鸟南迁北移的旅程中所发生的故事,包括14个“危机故事”和5个“承诺的故事”。大天鹅飞越1200公里的旅程中对子女的照顾无微不至;沙丘鹤面对酷热天气的考验,在漫天风沙中寻求出路;企鹅在冰天雪地里与海鸦对抗保护小企鹅……影片带我们深入鸟的灵魂深处,如果你哭了,与其说是被鸟的迁徙故事感动,不如说是被生物所共有的生存本能感动。正如导演本人所说,“当你了解了它们(鸟)的遭遇就会对它们产生尊重”。
《观鸟大年(The Big Year)》
导演:大卫•弗兰科尔
类型:喜剧片
上映日期:2011-10-14
美国2011年出品的《观鸟大年》可以说是第一部真正讲述观鸟人故事的电影。有鸟友就说:“我叫我爸去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至少他知道我是在干嘛,而不是像他想象的那样在养鸟、打鸟、卖鸟之类……”英文的观鸟术语中有一个词Big Year(观鸟大年),是1934年开始风靡于美国“推车儿”的一种竞赛:在一定时间和地理范围内,看谁观察到的鸟种多。影片的3个主角就是典型的“推车儿”,为了在观鸟大年中取胜,不惜一切代价。影片结尾,主角之一的肯尼再一次成为了观鸟大年的冠军,与此同时,是长年被冷落的妻子离他而去,“推车儿”对鸟类追逐可谓疯魔。
追随三个主人公的视野,影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的鸟类世界。尤其在片尾,775种鸟的照片不断变换,让人意犹未尽。据说有人在看完电影之后立刻买了望远镜和《中国鸟类手册》,开始了观鸟之旅。
《塘鹅之血 (Pelican Blood)》
导演:Karl Golden
类型:故事片
上映日期:2009-12-01
这部英伦范儿的文艺片其实是一个有关男女之爱的故事,但你也完全可以从观鸟的角度去解读它,片中有大量关于观鸟的场景情节。尼克,一个抑郁症患者,在自残时不小心割伤了试图阻止他的姐姐,被视为危险的人。这个失去生活希望的年轻人后来沉浸在鸟的世界里,与其说他是在通过观鸟、保护鸟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拯救,不如说他在鸟的世界里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面对盗猎者对鸟类的捕杀时,尼克和他女朋友的反应十分激烈,片尾尼克女友杀死了猎鸟者,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大众逻辑来看这样的行为未免过激,但对于他们,鸟的生命和人一样宝贵。尼克的观鸟名单上记录的第400种鸟是塘鹅,而塘鹅的隐喻是——为了保护其他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天赐》
导演: 孙宪
类型: 纪录片
上映日期: 2011-01-21(中国大陆)
这是中国首部纪实鸟类故事片。导演孙宪说:“我们在海中的孤岛上拍摄黑尾鸥有七年之久,而黑尾鸥在这些岛上繁育生息已不知有几千万年了。”影片主角黑尾鸥是亚洲东海岸独有的一种海鸟。每年春夏,它们选择亚洲东北部海域的孤岛繁育下一代,秋天飞到南方。影片讲述了一只黑尾鸥由出生到长大的艰难历程,丧父、失兄,直到最后失去母亲成为孤儿,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该片在国内的票房不佳,但在2010年9月举办的第4届德国科隆电影节上获得了“最受观众喜爱的影片”。
(0回应)经典观鸟线路:既严格又灵活
经典的观鸟路线都是变化中的,既遵循非常严格的规律,又有非常机动灵活的备案,能够满足不同客人的不同需求,这才堪称经典。
1985年,一个英国人来到中国的避暑旅游胜地北戴河。几年之后,英国人把北戴河打造成为国际的观鸟胜地。英国人选中北戴河,除了优越的观鸟资源,还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在鸟导与团员共同磨合下,才研究出了这个经典路线。1993年5月,北戴河金山宾馆同时入住了150位国外观鸟客人,当时北戴河的热门程度甚至超过了云南、青藏高原,俨然成了欧美国家的观鸟者心中的神圣之地。
连中国人自己都很难想象,如今北戴河的观鸟旅行,已经被英国观鸟旅行社做得非常精细具体——哪天在北京入境,在北戴河呆几天,往唐山方向几天,哪天去北部山区,等等,都做了细致安排,精确到每一天。所有安排,都是根据鸟的不同迁徙规律来确定的:早两天,鸟可能没来,晚两天,鸟也许已经过去了;早晨应该到什么位置,下午要转换到什么位置,都有名堂。旅行中的每一环节都为观鸟而准备,甚至住哪家酒店,其首要的标准都在于酒店院子或附近是不是会有迁徙的小鸟经停,而至于价格和其他常规旅行者所看重的标准,都退居其次。
虽然英国鸟导说:“你不可能什么都看见。”——这其实也是观鸟旅行的魅力所在,如同地球是圆的一样,存在不确定性和偶然因素,但观鸟向导要保证一个概率,比如北戴河5月的那个Trip list(行程所能看到的鸟种数目)一般不能少于200种鸟,否则,信誉就完了,第二年的观鸟团有可能接不到足够的报名。英国著名的野翅膀团,已经从1993年起,连续20年每年5月组团到中国北戴河观鸟,只要这些鸟类栖息地不被破坏殆尽,野翅膀团就带着观鸟客人执着地追寻鸟类的轨迹按时飞过来。
青海观鸟也是经典。但是旅行路线在十几年中不断调整。随着观鸟者不断增长的新认识,路线在或长或短、先东先西地变化着,在明晰每个鸟点情况的前提下,再根据每一批客人的具体要求,做路线调整。此外,性价比也很重要。对观鸟旅行来说,就是在有限的时间以合理的路线和能够接受的价钱,看尽可能多的鸟,最最紧要处就是力争目击到狭域分布的珍稀鸟种。藏雀,几乎是每个第一次来青海观鸟的客人的追求,但如果旅行的时间不够安排去某个山口,或者有人高原反应到不了那个海拔高度,这个鸟就没可能加入list。藏鹀,是另一种到青海观鸟的旅行者的渴望,但比目击藏雀更困难,因为它的栖息地更遥远,数量更稀少,出现的概率更不稳定,在时间有限的旅行计划中,客人与向导切磋后,最终决定放弃追踪这种鸟,也是很正常的。
中国特色:自寻鸟点,自创线路
西方先进的观鸟理念和方式空降中国,但观鸟旅行在中国的发展也有自己的特色。这十几年,中国的观鸟者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都是自助旅行。很多经典鸟点和经典路线是鸟友自己慢慢蹚出来的,并在不断的调整与完善中。
可以称得上中国鸟友自己开辟出的长距离出行的观鸟旅游经典,首推河南董寨。在老外执着地到贵州等偏远地方去寻找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的时候,刚刚开始观鸟的中国观鸟者却把目光放在身边可能到达的每一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也就在距离京广线只有30公里的大别山浅山地带,轻易看到了白冠长尾雉,也发现了最适合开展观鸟旅游的董寨鸟类保护区。由于交通便利和鸟种丰富,董寨成为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鸟友都不能不去的观鸟胜地,十几年了,经久不衰。
与董寨类似的保护区还有很多,都是观鸟者自己找上门去,在根本没有接待条件或者仅有常规旅游的接待条件下,慢慢地把一个一个观鸟胜地“创造”出来。这包括区内路线、适宜季节、特殊鸟种的位置、出现规律等,还有食宿行的攻略。也有些观鸟路线在不断的筛选中名落孙山——前几年还挺火,随着新路线、新鸟点的发现而被淘汰或日渐萧条。
这几年,随着观鸟者不断涉足保护区观鸟,鸟类科研在保护区更多地展开,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和护林员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观鸟了。他们的观察经验,会使自己的保护区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观鸟胜地。附近城市有观鸟组织的保护区,大多建立了与观鸟会的合作关系,保护区的鸟类监测请鸟会帮忙,鸟会的观鸟推广活动找保护区接待,互相支持。比如深圳的红树林保护区,山东东营的黄河三角洲保护区,河南孟津黄河湿地保护区,等等。观鸟客人找到观鸟会,就能得到很好的攻略支持和保护区的安排接待,实现观鸟的目的。
中国观鸟三宗罪:鸟导无能、鸟人无德、生态恶化
对观赏对象的深入了解,是观鸟旅游的组织与经营者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而开始接待观鸟旅游,没有请到有经验的资深观鸟向导就开始接团,难免不让客人失望,也就难以持续经营下去。
早在10年前鄱阳湖就是观鸟旅游的目的地,但现在很多去过的观鸟人都已经不愿去那里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可能因天气或鸟类活动的变数而根本看不到鸟,这种情况下,鸟导如果摇头,游客只能自叹运气不好。而实际上,越冬鸟类的活动范围有限,只要鸟还在,总能看到一些,且作为导游,应该心中有数,并且有变通办法,不至于让游客空手而归。其实鸟的栖息与迁徙都有规律可循,如果观鸟向导没有历练出那种认识,客人抱憾离开就是很可能的。
在对观鸟资源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经营观鸟旅游,还有可能影响鸟类的正常栖息与繁衍,罪莫大焉。比如投食吸引越冬或迁徙的鸟类,会严重违背或干扰候鸟的生活规律,虽然这些鸟可能停留时间长了,或距离客人近了,但它们很可能离开群体而失去繁衍的机会,造成野生种群的损失,还给客人带来野生动物可以像宠物一样饲养的错误认识。又如改造湿地以方便游客行走,同时经营如游船、钓鱼等游乐项目,虽然一些容易看见的鸟类如白鹭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似乎没有破坏鸟类栖息环境,实际上,还有很多不易见的依赖湿地的小型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可能被迫搬家甚至灭绝,原来完整的生态系统已经被毁坏。比如池塘、湖泊清淤,底栖生物面临灭顶之灾,鸟没吃的就走了。
虽说观鸟者的追求是增加自己的目击鸟种数目,但应通过了解鸟类习性来寻找和辨识鸟种,基本原则是不打扰鸟类。人为手段来拉近与鸟的距离或减少遮挡物,会给鸟类的生存带来威胁,不能被观鸟者接受。观鸟旅游的经营如果危害了鸟,会遭抵制与谴责;鸟类因受到伤害而减少,这种旅游也不能长久。
作为经典鸟点的河南董寨和江西婺源,近年来由于大批鸟类摄影者的聚集,负面影响越来越大,繁殖中的鸟类因受到太多“大炮”的包围与“连击”而不得不弃巢,保护区和观鸟界都在呼吁摄影者自律。国内观鸟客源的素质提升,也是观鸟旅游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观鸟旅游的发展,现在从鸟类栖息地的受威胁状况来看,很不乐观。北戴河这条经典路线,连年遭遇各种房地产开发和旅游开发,很多经典鸟点已经破坏殆尽或者圈起来不让游客进入。东部沿海一系列的观鸟点(比如天津、唐山、江苏南通的如东县等)都岌岌可危甚至荡然无存,珍稀鸟种命悬一线,所谓的观鸟旅游更无从开展。此外,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的观鸟,也在遭受干旱缺水、鸟况极其不稳定的影响。如今各地都在自然保护区外围或试验区开发生态旅游,但由于没有生态观念和科学规划,以至破坏了原生态,改变了鸟类与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各地观鸟组织都在推广观鸟,以号召公众保护环境与保护野生动物为目的。没有生态意识与科学规划的观鸟旅游开发,令人担心和遗憾,但多数都无法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应;而广大观鸟者面对被破坏的环境,多数也只能以一句“不去了”来表达心中愤懑。从商业经营的角度看,没有足够的资讯与观鸟者支持的观鸟旅游,也难以付诸实施。
北京地区
①苇沟:机场辅路与温榆河交界,水塘、树林与农田,曾经记录鸟种超过70种,2003年之后因建高尔夫球场而消失。
②坝河湿地:坝河与东苇路交界,水田及林地,过去8年间记录鸟种超过80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的白琵鹭,有彩鹬、董鸡等稀见鸟种,2011年被填,开发房地产项目。
③白河峡谷:白河怀柔段,高山峡谷溪流,华北地区少见的鹮嘴鹬的栖息地,外国观鸟者途径北京时点名要看的鸟种,2011年因旅游开发,鹮嘴鹬不知去向。
④十渡:房山区拒马河沿岸,高山峡谷河流,冬季不封冻,两岸农田树林及流水间,越冬鸟及留鸟达数十种。近年来的旅游开发,河流多处被拦截,仅余2-3处观鸟点,鸟种及数量大为减少,目前只有摄影者还会光顾,拍几只还能坚持下来的小鸟。
⑤汉石桥:顺义杨村,水库湿地,因生态旅游开发改变了生态环境,水鸟大批离去,至今已10年,不见回归。
天津地区
“再也不去天津看鸟了!”这是不少北方鸟友的感叹。天津所辖153公里沿海,曾经是遗鸥这个国家一级保护物种的主要越冬地,发现过全球仅存不足50只的“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是数十种滩涂鸟类依赖的迁徙经停地。因全部规划为滨海新区,10年间陆续遭遇填海造地。鸟友们曾异常坚韧地冒着大规模施工的暴土扬尘去天津这个“崩溃之地”,开着车绕来绕去寻找仅存的滩涂,寻找依依不舍的鸟,但如今原生态滩涂几乎消失殆尽,仅存北大港保护区一点地方而已。
河北地区
①北戴河恒河水库:位于赤土山大桥西侧的河流,芦苇湿地,两岸是树林、稻田。约2009年后,建湿地公园,金属栏网围起来,里面的植被进行了部分改造,如种植有花植物,疏通水流,建栈道,但却禁止游人及当地百姓进入,至今不对外开放。
②乐亭石臼坨:为京唐港附近无人居住岛屿,英国观鸟向导1990年上岛,从此成为观鸟者心目中的“快乐岛”,年年发现珍稀鸟种,各种迁徙小鸟数量众多。因旅游开发不规范,挨媒体批评后,地方政府将其更名菩提岛,继续开发旅游,但因客源稀少,难于经营,投资方你方唱罢我登场,建了拆,拆了建,目前号称建设“国际旅游岛”,继续折腾。因怕外国人抗议,已经两年不允许观鸟者上岛。国内观鸟者把望远镜装包里混上岛,才拍下新一轮拆建的照片。
③乐亭魔术林:祥云岛林场为近海半岛的树林,被外国观鸟者称为“魔术林”,每年都有惊喜,经常发现意外鸟种。在曹妃甸及整个唐山沿海的大开发中,道路宽了,树林稀了,尘土飞扬,小鸟挣扎而落,没有别的地方可去。但祥云岛也在唐山那个“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规划中,“魔术林”将不复存在。
④山海关石河大桥湿地:因为北戴河往南的一系列鸟点的被破坏,秦皇岛本地观鸟者发现了山海关区的这一替代鸟点,但是2011年也被圈起来,当地村民拿了补偿款,鱼塘都废了,引资开发在即。
(文章来源:http://www.traveler.com.cn/traveler/index.php/jplm1/zt/158-gnxzlxddzhyj?showall=&start=1)
(0回应)在欧美国家观鸟已是一种发展成熟、并已产业化的生态旅行方式。美国观鸟人群约300万;英国观鸟人群则高达7000多万,200-300万人长期观鸟。欧美人最为热衷的观鸟地之一便是中国,他们带来了科学、现代的观鸟理念和方法,也带了专业的鸟导,并参与观鸟旅行公司的运作;更重要的是,引发了我们对自身所在这片神奇土地、珍贵资源的关注。
全世界有鸟类10000多种,中国鸟类就达1372种,鸟类的生物多样性超过所有亚洲和温带国家,在全世界排名第4。然而,与“观鸟资源大国”对应的,是我们极为小众的观鸟人群——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11年统计数据,中国约有2万观鸟人。
实际上,中国大陆早在1996年就已开始推广观鸟活动,至今已发展16年,全国已建立37个观鸟组织,观鸟人数在过去10年间以40%的年增长速度增加。同时,这项“生态而博物、深入而有趣”的旅行活动,也伴随着参与者素质参差、专业鸟导匮乏、商业机构逐利、行业化进展缓慢、生态大环境恶化等各种问题与矛盾。但无须怀疑的是,观鸟是一项标准的生态旅行方式,它的核心是探索发现鸟类、进而理解和善待自然的过程,环保的概念也会由无形转变为切身所感。为此,《旅行家》杂志特别策划了本期专题,采访了国内众多知名观鸟人、环保人士及相关行业人员,竭力呈现一幅当下中国观鸟旅行的全景图;除此,更为重要的是抛出我们的内心愿景——若干年后,小众化的观鸟旅行或许终能走向大众化,为更多国人真心接受与全情参与,并成为旅行之风尚。
中国观鸟人,从平民起家
现代意义上的观鸟在中国起步很晚。
在中国古代,鸟,很早便进入人们的视野,远古神话里的精卫填海,宋代林逋的梅妻鹤子,鸟的意象深入中国文化的骨髓。但从学科建设上讲,中国人对鸟类的认知一直非常模糊。真正的鸟类研究是在引进了西方的科学体系之后。18世纪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了博物学的认知,也帮助了中国鸟种的确认。
1996年,汪永晨,一位对环保有热情的记者,在美国看到人们都热衷于观鸟,觉得“有趣又环保”,回国后便在“自然之友”(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之一)推广观鸟活动;几个月后,汪永晨离开“自然之友”创办了“绿家园”(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之一),继续推广观鸟。而这两家北京的环保组织的观鸟活动,也算是开了国内观鸟之先河。当时“自然之友”请来了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物学的高武做指导,“绿家园”则找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赵欣如。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赵欣如已经开始设想在中国推广观鸟了。他上大学时便酷爱鸟类,后来去全国知名鸟类学家郑作新老师的鸟类学专业课上做旁听生。“郑老给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研究生开的鸟类课,4个研究生在一个小屋子里坐一排,我就坐旁边,听了完整的鸟类学。毕业后我跟着郑光美老师做鸟类学研究的辅助工作,当时四处去考察,觉得在野外看鸟太快乐了,便希望让更多人体会到这种快乐。后来渐渐知道,在港台和国外一些地方有观鸟活动,他们不是纯搞学术研究,也看得津津有味,甚至比专业人员看得还好。我才发现,自己的想法不是空想,国外都有那么多人在观鸟,在中国大陆为什么不能试一下呢?”
1992年,赵欣如时任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在科普委员会的工作会议上,他三次提出在中国大陆开展观鸟活动,却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响应。直到4年之后,“绿家园”请他去做观鸟指导,他推广观鸟的夙愿才找到了渠道。
回到18世纪晚期的英国和北欧,那时刚刚兴起的观鸟纯粹是一项贵族消遣活动。但观览中国大陆观鸟旅行的起源——几个热爱环保或酷爱鸟类的人从中推动,却是典型的平民起家,在这之后,观鸟走的,亦是一条平民化推进的道路。
中国观鸟大事记
1957年 香港观鸟会成立。
1973年 台北野鸟会成立。
1985年 第一个英国人来北戴河观鸟,几年后,英国人把北戴河打造成为国际观鸟胜地。
1993年 英国的野翅膀团(Wild Wings)来北戴河观鸟,之后连续20年每年5月组团到中国北戴河观鸟。
1996年 10月4日,“自然之友”在北京鹫峰组织了观鸟活动,首都师范大学教师高武担任指导; 11月,“绿家园”志愿者在北京师范大学教师赵欣如指导下开展观鸟活动;中国内地有组织的群众性的观鸟活动从此开展。
1996年 传播鸟类知识的沙龙“周三课堂”开办,由我国最早倡导并指导观鸟活动的专家之一、北师大的赵欣如发起,坚持至今并于2008年实现了网上直播,为广大鸟友提供了学习鸟类学知识和科学观鸟交流的平台。
2000年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出版,这是中国大陆影响最大的观鸟手册,是观鸟者人手一册的“红宝书”。
2001年 由观鸟者创办、并以国内观鸟者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季刊《中国鸟类观察》创刊,目前已成为中国大陆影响力最大的观鸟杂志。
2002年 中国内地第一次全国观鸟赛在湖南岳阳东洞庭湖举办,之后,全国各地陆续举办了各种观鸟赛(节),如:河北北戴河、甘肃莲花山、陕西洋县、山东东营、四川雅安……各地观鸟活动呈蓬勃开展趋势,观鸟会亦相继成立。
2004年 中国观鸟网创办,www.cbw.org.cn。
2004年 3月深圳观鸟会在深圳民政局注册,成为中国内地首个正式注册的鸟会。
2004年 5月中国信阳首届董寨鸟类摄影年会举办,这是全国首次以鸟类摄影为主题的“色鸟会”。
2005 年 中国鸟类学会成立观鸟专业委员会。
2005 年 鸟网开通,迅速推动了中国鸟类摄影。
2006 年 全国观鸟组织联系会议在成都举行。
2007年 北京观鸟会成承办了北京野鸭湖首届全国高校观鸟赛,对高校观鸟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2010年 4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联合鸟网、北京观鸟会、深圳观鸟会共同主办在搜狐社区举办的首次网络观鸟比赛。
观鸟资源大国VS观鸟小众群体
从观鸟资源来看,中国是世界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地理位置适中,幅员辽阔,是世界上领土仅有的跨越两个动物地理界的国家之一(另一个是墨西哥)。世界最高峰到最低洼地都位于中国:西部高山、高原,到东部的一马平川,北部的荒漠、针叶林,到南部的热带雨林,还有东南沿海的海岸线和众多岛屿,以及横跨内陆的两大河流……这些构成中国全境的要素,造就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全世界有鸟类10000多种,中国鸟类种类达1372种(郑光美2011年统计数字),鸟类的生物多样性超过所有亚洲和温带国家,在全世界排名第4,仅次于巴西、秘鲁和哥伦比亚。其中的9种鹤类、27种雉类以及118种画眉类为中国的特有种类。
鸟类资源的地理分布和自然地理区几乎一致。根据自然地理可划分为3个鸟类分布区域: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
东部季风区,分为季风区北部和季风区南部:季风区北部主要以东北区(含西北区的阿尔泰山地)和华北区的寒温带针叶林和中温带森林以及森林草原、滩涂和农田等植被为代表的相应鸟类资源分布;季风区南部,包括西南山地、东部平原、沼泽、湖泊、海岸线以及岛屿所对应的亚热带森林、草地、热带森林以及农田等植被为代表的相应鸟类资源分布。
西北部干旱区主要是一些温带草原、荒漠和山地森林所对应的鸟类资源分布。
青藏高原区主要就是高山森林、草原以及荒漠的高寒景观,分布着独具特色的鸟类。
常规来看,适合观鸟的地方一般有:河流湖泊湿地;沿海滩涂与红树林;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林地,包括与草原、农田相接的林缘地带;高原草场、高山草甸;海岛……这些不同的生态环境,具体到每个省区,又有很多细分。
中国观鸟大省
云南:我国鸟类最丰富的省份,有782种鸟,占全国鸟类总数的64%,占世界鸟类的9%。
四川:有 685种鸟,同时是中国特有鸟类(Endemic Species)分布最为丰富的省份,目前为国际观鸟游客前来中国观鸟旅游活动首选目的地之一。
新疆:约有450多种鸟,从鸟种的数量上看并不算多,但是它的优势在于其有100多种鸟是特种鸟(新疆的自然版块和欧洲一体化,有很多中亚和欧洲的特种鸟)。
辽宁:被称为候鸟的客栈,是候鸟迁徙的停歇地和补给站,每年春天三四百种由南方飞来的候鸟在辽宁停留后继续往北飞行。此外还有大量的猛禽和林鸟。因而在中国北方观鸟旅行,辽宁是很重要的地方之一。
丰富的鸟类资源自然会吸引大量观鸟爱好者,但与丰厚资源形成反差的是国内观鸟人群的稀少。在国外,像欧美、日本和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地,观鸟人群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美国300万观鸟人,观鸟人群已是最大的户外人群;而英国则高达7000多万人口,200-300万人长期观鸟。也就是说,每30个英国人里就有一个观鸟爱好者。
中国有多少观鸟人?有乐观者估计“中国的观鸟人数以10万计”。而若将观鸟人定义为有长期观鸟行为的人,保守者估计中国观鸟人不到千人。201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项目报告中给出的数据为2万人。这是目前大部分观鸟业界人士较为认同的数据。和超过13亿的庞大人口基数相比,观鸟群体在中国尚是小众中的小众。
观鸟人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望远镜中看到一只金色的黄鹂。整整一个上午,我都在追踪着它,直到团长下命令让我们回到前线。” 这是一次大战期间一位军官的战地日记。想来冷酷威严的军人竟也有如此细腻温情的一面,字间所传递出的人性正是因为一只鸟。如果不曾通过望远镜观察一只鸟,恐怕很难体会观鸟人的痴迷。对于观鸟人,那是另一个世界,他们沉迷于其中,体会到很多不为外人道的美好感觉。“观鸟的时候什么都不谈,什么都不重要,看鸟是最重要的。”观鸟人如是说。浮躁如现世,他们寻找到这样一片天地,既需要理性,也不乏感性,持续的专注带来愉悦和满足。
鸟类有它们自己的世界,但在不同的观鸟者眼中,这个世界却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初看鸟的人,往往容易被鸟类形态的美丽和集群的壮观所吸引。
北京观鸟会会长付建平老师回忆起十多年前年第一次观鸟时的情景,依然兴奋。“1998年,北京黑龙潭繁殖期的苍鹭,我看到它们那么优雅地在崖壁上,被那种美吸引,这对心灵是一种震撼。后来我认识的很多观鸟人都会说,第一次通过望远镜认真看鸟时会有很多震惊。”
“自然之友”的负责人李强则更多被鸟群的壮观吸引,“2000年十一时第一次去内蒙的达里诺尔湖观鸟,看到往北迁徙的天鹅,大群的天鹅洁白无瑕,很震撼。”
观鸟到了一定阶段,真正的观鸟者往往不再以观看鸟群的壮观为目的,也不论鸟种的美丽与否,而将辨识鸟种作为其最基本的追求。不仅要看到鸟,而且要区分、辨识到具体的种类,如鹤类中分丹顶鹤、白鹤、白头鹤、蓑羽鹤等。
也有观鸟人只常年呆在一地,观察类型数量有限的鸟。在西方国家,一些老年人的观鸟方式是在自己的庭园里放一些水和食物招引鸟。所谓常看常新,对于一些观鸟人,对鸟类个体行为本身的观察和探究,就是乐趣。付建平认为,观鸟的核心是探索发现鸟类,进而理解自然的过程。无论是看新鸟种,还是观旧鸟的新行为,都是发现。她举了两个例子,一个关于麻雀,“有一次我在窗户外的空调上,看到两只麻雀交配了7次,当时就非常惊讶。之后有一次我去新疆,又看到一对麻雀在电线上交配了14次。后来赵欣如老师告诉我,有些鸟类,可能是雄鸟通过这种方式刺激雌鸟排卵,提高受精率。当你沉下心去记录这些行为,向专家请教或用其他方式去探究,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另一个故事关于乌鸦,“上学时我们学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将石子叼进瓶中喝到水,我以前认为这就是一个童话,现在觉得这肯定是真的。为什么呢?冬天我们在圆明园看乌鸦,结冰了没有水,大冰块又吃不了,乌鸦就把冰块叼起来,头一甩,冰块落地即碎。还有一个关于乌鸦的例子,乌鸦把核桃扔到路中间,车过来把核桃压碎了,它就飞过去吃。观察多了就越来越发现,乌鸦的一些行为是很聪明的。”
观鸟更加深入之后,则还可能发展成“推车儿(twitcher)”,即极度热衷观鸟,以追逐鸟种数量为目的的观鸟人。对于“推车儿”们来说,为了增加所观鸟种,奔赴各地的观鸟旅行成了一种生活必须。
中国人的观鸟行话
推车儿:英文twitcher的音译,指极度热衷观鸟、追求鸟种的人,会为看某种罕见鸟而进行长途旅行,个人记录着各种鸟类名录。
来福儿:英文lifer音译,个人一生中目击的鸟种记录名单。
野鹂儿:year list,个人年度鸟种记录名单。
大推:记录鸟种特别多的人。
占坑:看到了某种鸟,但看得还不太确定,先记下来,算是开张了,但是迟早还需要“填坑”,才能算彻底看到过某种鸟。
大迷:大迷鸟,属于超级罕见的鸟种,看到了算是运气很好。
闪:一两天飞到一个地方,看完就走的观鸟方式,比如观鸟人之间常说“什么时候闪一趟。”
肉格式:来源于照片的RAW格式,指的是用肉眼看到的没来得及用望远镜看的某种鸟。可以指两种情况,一种是看得不清楚,一种是看得特别清楚的常见鸟类(比如某些寺庙里的野鸡,你不需要望远镜,肉格式就行了。)
“推车儿”口述摘录
网名忌口,目前是中国观鸟list最多人,四川人。
个人观鸟经历:2004年7月第一次去内蒙古的额尔古纳观鸟,觉得很好玩,之后渐渐痴迷。为人低调。
新视角+狩猎本能
观鸟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旅行视角。比如去峨眉山,我过去是看庙、猴子、景色,现在则是看鸟的丰富。观鸟后,顺带也会发现其他的,像动物、花。过去看得宏观,观鸟之后则发现了更多的细节。另外作为男人,都有狩猎本能。观鸟最初在英国是打猎娱乐和比赛,后来才变为观鸟比赛。看到一个新鸟,和打到一个新的猎物,原始的快感是一样的。
看鸟也分阶段
最开始只要看到鸟就觉得挺开心。但常见的鸟看了多次之后,也会开始想见新的,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再加上对鸟越了解,就会发现自己关于鸟知识的欠缺,于是会想提高水平——从五颜六色的鸟,到乌突突的鸟都想认识。这时候会发现,周围的鸟已经看得差不多了,开始到其他地方去找新鸟种。渐渐也会认识国内一些跟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大家比谁观鸟的数量多,有了竞争就更好玩了。我有一朋友之前一直是中国观鸟最多的人,去年被我超过了。观鸟时间越长,再看到没见过的鸟就越困难了。那么看到时的刺激会大,带来的成就感也更大。
观鸟到一定程度是一件让人痴迷的事
观鸟太好玩了,我是比较极端的观鸟人,对于我来说,并不希望中国有很多的观鸟的人,太多的人拥挤着去观鸟会破坏这项活动的乐趣。国外像我这样的Twitcher会多些。美国号称300万观鸟的人,我认为Twitcher也就几万吧。中国的Twitcher大概100人左右。
我们跟国外的观鸟人差好几个档次
全世界看了几千种鸟的人有几万人,西方观鸟人很多从小就开始,对鸟的认识和观鸟水平都很高。我们观鸟的水平跟国外的观鸟人差了好几个档次。我有一次为了寻找新鸟种,特地去香山顶上,等待一种迁徙季节可能会出现的鸟。刚好碰到一个长年在中国观鸟的外国人,之后连着两次都在那里碰到了他。他所观的鸟里没有一个是他的新鸟种,就是纯在记录。我和他的差距就摆在那儿了,首先,观鸟水平我不如他,然后我还没法像他那样专业,看到什么都记录下来——什么时间,多少只。而且我没法像他那样投入,人家只要有时间,就在观鸟。
观鸟,一项标准的生态旅游
达尔问自然求知社(www.bjep.org.cn)及“自然大学”的创办人冯永锋说,“中国古代对鸟类是很漠视的,提笼架鸟曾是纨绔子弟的生活方式,类似于现在人们把鸟关在笼子里,这是一种畸形的心理。”直到现代,许多公众对鸟类的认识仍停留在对鸟类资源的利用方面:尽管野生动物保护法已经实施了20多年,但非法捕猎依然猖狂,并且对鸟类栖息地破坏现象仍然非常普遍。
成都观鸟会会长沈尤认为,“观鸟是一项标准的生态旅游方式。目前国内很多标榜为生态旅游的,不过是大众旅游的生态化。作为生态旅行,真正了解生态资源,将旅行和生态紧密结合是其重要的一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而沈尤在国际定义的基础上还加了4个约束条件:满足人们精确消费、深度体验之需求,通过团队运作、专家服务所开展的。观鸟旅行和此番定义是一一对应的。
几乎没有人会怀疑观鸟的生态价值。事实上,最早将观鸟活动引进中国的汪永晨,看重的也正是观鸟活动在环保上的意义和价值。环保最理想的状态应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懂得和发自内心的爱惜。真正的观鸟人越多,对鸟类及其栖息环境了解得越多,人们懂鸟了,爱鸟了,自然也会善待大自然,环保的概念便由无形转变为切身的感受。
在美国,每年的鸟类调查基本由业余观鸟者完成,他们为专业的鸟类研究和自然环境保护提供了大量数据。目前,我国一些观鸟经验丰富的个人和组织也会做些鸟类调查,主要与国内外一些专业的鸟类研究机构合作,调查鸟类的数量变化和迁徙行为,做的多是基础的数据收集。“鸟导”董文晓说,在工作之余,他和朋友会主动接触国外的研究机构、做些鸟类调研工作,而做这些纯粹个人兴趣,有时甚至会自己贴钱。
同时,鸟类还是权威的生态鉴定师。由于鸟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它们所选择的栖息地必定是环境质量最好的,鸟类种群数量的变化也与栖息地环境质量密切相关。观鸟旅游的特殊性在于,观鸟者经常要自己去观察与判断鸟类的行为和观鸟地点的信息。因而观鸟者往往对生态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这个鸟去年还在,今年不来了,为什么?任何改变原生态的开发行为,都会因鸟类的敏感而引起观鸟者的敏感并记录下来。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最近几年热衷于鸟类摄影的拍鸟人越来越多。在观鸟圈内部对拍鸟人褒贬不一,有人责怪某些拍鸟人过度追求获得美丽的照片而做出有害于鸟类的行为。更有甚者,数百人围着一窝刚孵化的幼鸟狂拍,快门闪光灯齐发,毫无安全距离的概念,为拍到鸟的飞行姿态堵住鸟巢让其无家可归的诱拍……最早举办全国鸟类摄影年会和图片展的保护区河南董寨,这种危害鸟类的拍摄现象尤为明显。网络ID为“黑脸琵鹭”的观鸟人最近发布在观鸟论坛上的一篇文章引发关注——“我开始有点理解了观鸟人和拍鸟人为何会有裂隙,同时也见识了两种不同的拍鸟人群,我将之归类为生态拍和死亡拍。生态拍知鸟爱鸟却不干扰鸟儿的生活,仅仅在自然状态下追踪鸟儿,以镜头记录下鸟世界的精彩瞬间,彰显另一种灵动的生命之美。而死亡拍并不在意鸟儿本身,鸟儿不过是镜头下珍稀美丽的化身,为了一张能数出眼睫毛够拉风的照片,他们眼里除了距离还是距离,完全不顾鸟儿的死活,爱它就拍死它。爱变成了美丽的鸟儿难以承爱之重。”
不过,理解的声音也不少,一些鸟友就表示,“拍鸟的同时也很可能喜欢上鸟,喜欢上大自然,进而不会再破坏,从长期看,这总比完全不去了解而任由其被破坏好。”赵欣如则认为,“中国纯粹的观鸟人是平民起家,但拍鸟人走的是不同的道路。拍鸟需要价格高昂的单反相机及长焦镜头,多是相对有钱有闲的人在玩,因而发展的方式不一样。但拍鸟,对整个观鸟的普及和推广肯定是有推动作用的,目前来看,对拍鸟人加以引导,让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去拍鸟,这才是最重要的。”
从更长远的保护来看,未来观鸟旅游和自然保护区如何结合起来发展,是被看好的一种模式。据冯永锋介绍,“我们一个环保小组在新疆调查猛禽栖息地破坏的案例时,新疆中科院研究所鸟类研究专家马鸣老师就建议通过观鸟来促进保护。”2012年8月4日,自然大学鸟兽学院研究员刘慧莉发布微博:“乌市最新开发区‘白鸟湖新区’成立,核心地带包括世界濒危鸟种白头硬尾鸭在中国最大的繁殖地白湖!请与我们一起联署呼吁,将‘白头’列为保护物种,成立‘白头硬尾鸭保护区’。”冯永锋等环保人士多次转发该微博、并普及相关鸟类知识,而这只是他们致力于自然保护事业的一件小事。
大众化推广的中国路径
目前中国的观鸟活动,主要是以鸟会的形式在推广,全国已建立了37个观鸟组织,在2万的观鸟者中,超过5000人加入了当地的观鸟组织。在各个鸟会的推动下,过去10年间,中国大陆观鸟者人数以40%的年增长速度增加。
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观鸟活动较为活跃,沿海各省都已成立了观鸟组织,一些省在不同地区还建立了多个观鸟组织,如福建省目前有福建省观鸟会、厦门观鸟会和莆田观鸟会,广东省已成立了广东观鸟会以及深圳观鸟会,四川也有成都鸟会、绵阳鸟会和泸州鸟会。
中国人从小缺乏自然教育,对自然普遍缺乏常识性的了解,若想入门观鸟,跟随着观鸟组织十分必要。比如在北京,可以参加北京观鸟会定期组织的观鸟活动“城市绿岛观鸟行”,在北京城内的公园或郊区观鸟。北京鸟会现在在册会员200多人,参加过“城市绿岛观鸟行”的每年有五六千人。同时每周三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周三课堂”则会普及相关的鸟类和观鸟知识。
除了组织本地和附近鸟点的观鸟活动,这些年,各地鸟会已陆续组织会员或爱好者去泰国、尼泊尔、肯尼亚等国观鸟,去台湾观鸟也在开放台湾旅游后被提上日程。
冯永锋认为,在推广观鸟活动的过程中,当地人是很重要的,这有点类似于台湾的自然导师。“推广观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环保组织带着你去观鸟,像各个城市的观鸟协会;另一种便是你去某个社区或保护区(比如台湾的垦丁),原来的社区居民转型为当地的自然导师。很显然第二种方法更具有可持续性和影响力,而这方面,大陆地区做得就差些。比如内蒙古湿地的环保组织为了保护湿地而推广观鸟节,洞庭湖观鸟区从2002年也开始推观鸟赛,但当地人参与得比较少。我2006年去的时候就感觉到,任何一个行业没有本地人参与是很危险的,当地人的认知差,容易被架空。又比如像辽宁盘锦的黑嘴鸥保护区,最早(1992年)成立黑嘴鸥保护协会的时候,当地还推过观鸟旅游,但是后来还是没有持续做下去,他们觉得用不上劲,不知道该怎么弄。再就是黄河入海口的东营自然保护区,这两年也办了国际观鸟赛,是由保护区自然保护管理部门来举办的,整体来说是为了推动旅游,但保护区在当地的公众基础也没有做好。”
中国观鸟旅行,离市场化有多远?
观鸟活动刚进入中国时,观鸟人只是在本地及周边观鸟,而随着这项活动人群不断壮大,人们也开始有意愿去外地观鸟,于是观鸟也开始有了市场需求。
但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
在很多观鸟发达的国家,观鸟早已成为带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项产业。相关数据显示,英、法、德等国每年都有百万人参与观鸟,其活动人数已超过狩猎、钓鱼、高尔夫等时尚运动,通过观鸟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约在250-300亿美元左右。成都观鸟会的会长沈尤认为,“观鸟最终要产业化,不产业化是没法发展的。”由观鸟带动导游、望远镜、住宿、交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多方受益,才能形成强大的推力。但在目前中国,要把观鸟爱好者转变为消费者,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一个地方要成为观鸟胜地,鸟多与观鸟的人多同为必要条件。”一方面中国观鸟人群还处于较小众,缺乏有追求的客源,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欠缺对观鸟有相当理解的旅游从业者。因此中国虽然有优质的观鸟资源,依然不具备观鸟旅游大规模市场化的条件。
在中国主动寻求观鸟公司或旅行社来安排观鸟旅行的人非常少,在国外较为普遍的观鸟公司在中国尚处于萌发阶段。观鸟旅游针对国内观鸟者的国内线路,除了新疆已经开始有人在实践,其余省区都几乎是空白。而相对来说,针对外国客户的观鸟旅行公司则更多些。
观鸟公司创始人口述摘录
邢睿,新疆深度旅行公司创始人
个人观鸟经历:2007年接触观鸟,除了在新疆的旅游业务,自己也会去外地观鸟。现在新疆观鸟350多种,在全国观鸟600多种。
针对不同类型的顾客需求,我们设计的产品会相应不同
我们以前在新疆做户外俱乐部,2004年开始做深度旅行的户外公司,2006年之后,接触了一些老外传进来的旅游项目,逐渐形成了深度旅行的概念——在户外的基础上,带有目的性地旅行。2009年公司开始尝试做观鸟旅行——观鸟周,每年春秋两季,推出观鸟旅行产品,时间一般安排在一周之内,让游客获得最大收获。现在主要和各地的观鸟组织和一些观鸟的摄影网站合作。针对不同类型的顾客需求,以及观鸟人和拍鸟人的水平高低,我们会为顾客设计不同的观鸟线路观鸟。观鸟旅行不是普通的旅游,我们做这个产品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在开始做观鸟产品之后,便有意识地在公司内部培养职业化的观鸟人。
观鸟目前还是小众游
公司组织的观鸟团一般规模也较小,一支队伍不超过10人,一些摄影群体甚至两三人也可成团。2011年春季观鸟(4月底到6月底)人数大概不到200人,秋季观鸟(10月)大概几十人规模,客源来自全国各地,但主要以北京、深圳、广州等观鸟比较流行的地区为主。我们做观鸟旅行产品在时间上会和其他户外旅行的业务互补。冬季相对闲一些,因而今年在考虑开发西藏地区的观鸟活动。
观鸟旅游的市场还远没有到普及的程度
我觉得要到普及,会有一些标志性的表现,比如媒体报道和相关的行业从业者会很多。公司头一两年的目的很清楚,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推概念,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观鸟旅游。根据我们以前做户外旅游的经验,我觉得观鸟作为一种旅游方式,未来的发展会很快。
鸟导,那块最短的木头
开发观鸟旅游,相对于传统的旅游开发,对硬件方面的要求较低——不需要大兴土木建设景区,只要保护好鸟类栖息地便可。但另一方面,观鸟旅游对于导游,即“鸟导”的要求却很高。一趟观鸟旅行是否让人满意,更多取决于鸟导是否专业。除要求其具备常规导游的业务素养和英语交流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对鸟的了解。
目前一些旅行社开始涉足观鸟旅行,但大部分对于观鸟行业都不太懂,需要额外请鸟导来带团,不然满足不了游客的要求。
在国外一些观鸟旅游发展较成熟的国家,专业鸟导需持双证——除导游证外还需有专门的鸟导证。中国目前公认的专业鸟导屈指可数,他们基本都是由观鸟爱好者转变而来,客源几乎都来自国外。四川成都的唐军是中国的专职鸟导之一,2000年就开始涉足观鸟旅游接待,据他介绍,针对外国人的观鸟服务,在2006年之前,主要还是以食宿和交通安排为主,2006年之后,才开始提供鸟导服务。唐军的旅游公司主要经营中国西部地区和东南沿海的观鸟旅游线路,和欧美观鸟旅游公司有着固定业务往来,公司除他之外还有3个专职鸟导,其中一个是研究鸟类学的博士,一个是林业专业毕业,另外一个是生态旅游专业毕业,都酷爱观鸟。唐军虽然已明显感觉到业务处于饱和状态,但要拓展业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关键是鸟导稀缺,要培养一个职业鸟导至少需要3-5年时间,这制约着业务的发展。”
从世界范围看,观鸟旅行相对常规旅行费用更高,其中主要一笔花费在于支付给鸟导的费用。国际上的鸟导费约在300-400美元/天/人,比一般导游高许多倍。这一方面是由于观鸟旅行对鸟导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另一方面,鸟导的工作相较其他导游工作确实更为辛苦。在观鸟月份,鸟导有时候每天要工作十三四个小时。
鸟导口述摘录
董文晓,职业鸟导。福建人。
个人观鸟经历:从小喜欢活的东西。大学开始接触观鸟,参加福建观鸟协会。毕业后在外贸公司上班,一年后辞职专职做鸟导。2010年开了公司Child Wild Tour。现观鸟950多种。
中国专业做观鸟生意的“鸟导”不超过10人
据我了解,在中国专业做观鸟生意的鸟导不超过10人,其中有3个是常驻中国的老外。在旺季确实会出现供不应求。观鸟是有难度的,需要比较专业的人去做。而且并不是专业了就适合做鸟导,鸟导还是个体力活,常年在外奔波,春季4个月基本都在外面。常常早上4点多起来——清晨鸟会多些,特别是在夏天。
客户大多数来自欧美
我们的客户大部分来自欧美,现在越来越多来自东南亚,如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按天数收钱。我的英文并不是太好,但不影响做生意,毕竟目标明确,顾客列清单,我们带着看到鸟就行了。价钱合适也会带中国人,但中国客人很少,不到1/5。大陆的就更少了,即使有也基本是那些有钱的拍鸟人。
开公司,也是看好中国观鸟的前景
2010年开了公司,正是看好中国观鸟行业的前景,这在长期来说是一个趋势。公司在操作上,一般是吃住行游一起给个总价钱。像在北戴河,一般1000-1500元/天。公司总共有2人,在全国各地有一些业余的地陪,其中一部分是学生。我们会在国外论坛上发一些广告,和国外的一些观鸟人取得联系,共享信息。就目前来看公司不太好做大,因为要找到合适的地陪鸟导并不那么容易。
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带中国观鸟团去国外了
目前较常去的地方有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秘鲁、厄瓜多尔、巴布亚新几内亚、加拿大、南极……欧洲虽然观鸟起源早,但鸟种和其他地方比没有什么太特别的,所以去的少。我们现在跟台湾一家同类的观鸟公司合作带中国人去国外观鸟。会先订一个行程表,几月份去哪比较好,提早联系好国外的鸟导,国际团很多鸟导都没空,需提前一年预订。然后开始找客户,一般的观鸟团大概8人,只要一个团的人数够了就可去。北京还有一家旅行社负责办手续、购买机票、保险等。目前中国去国际的观鸟团绝大部分是拍照片。
鸟类环境的恶化,对鸟导的要求也更多
中国现在生态环境的恶化对鸟类影响很严重,围垦就是其中之一。大量沿海的滩涂被填了做滨海新区,迁徙的鸟儿没地方停下来吃东西和休息,就死了。这个问题全世界都是如此,发达国家会好些,反对的声音大些,监督力量也大些。中国这些年发展快尤为明显,像天津,我们以前常去那儿看水鸟,现在都变成滨海新区了。鸟类环境的恶化,对鸟导的要求也更多了,要花更多的力气去找观鸟地。
我有自己的黑名单,有些客户是不会带第二次的
有些人风气不好,你跟他说不要这样做,他非要这样做。有时候人离鸟太近,大喊大叫,干扰太多,或长时间放录音,消耗鸟的精力。有些人急功近利,不考虑鸟的感受。比如一些拍照的人为了拍到好照片,把鸟窝旁边的草剪掉。我个人会比较挑客户。我们有自己的黑名单,有些客户是绝对不会带第二次的。
(0回应)
查干淖尔,蒙古语为白色的湖,亦称呼日查干淖尔、库勒查干淖尔。位于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别日古台镇西南约90公里的查干淖尔镇境内。
由东西两湖组成,中间有天然沙堤相隔。东湖面积小为淡水,西湖面积大为咸水,东湖湖水向西湖补给。湖泊面积约109.93平方千米,总蓄水量9.48亿立方米。东湖水深约4米,西湖水深约5米。湖的东侧有高格斯台河流入,西侧有恩格尔高勒河补给。东湖产华子鱼和鲫鱼,年产约8万千克,天然鱼种产量很低,已实行人工养殖草鱼、鲤鱼等。湖南岸为绵延起伏的浑善达克沙地,林木葱茏,湖东、北三面为坦荡无垠的阿巴嘎草原,牧草茂盛,湖畔芦苇丛生,栖息着各种珍禽。绚丽多彩的湖光草原,令人心旷神怡。
自2002年春季以来,由于降水量逐渐减少,查干淖尔湖的西湖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湖水已经接近干枯,存在着潜在的化学尘暴危险,已经得到广大热心环境保护人士的关注。已经开展了以种植碱蓬、保护环境为目标的公益活动。
LA助力本次转山之旅
LA的产品源自历史悠久的户外探险运动。在1843年由August Johan Svensson创办。面对户外多变的环境气候对于运动行装的品质及性能要求甚高,LA给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贴身防护。LA使用100%纯正澳大利亚美丽诺羊毛,给用户提供更舒适的贴身体验,提高生活品质,并践行环保,关爱自然的户外理念,让用户拥有非同一般的感觉!
本次LA品牌将为转山活动的优友提供神秘装备大礼
目前LA品牌已经在优个网上线,了解更多LA产品请到优个网查看
Contour+2运动专用摄像机!
Contour是来自美国的一家户外摄像器材生产厂商,为极限运动开发的便携式摄影器材最为专业。Contour最初并非民用产品,由于出色的设计与稳定的性能,Contour被选为美国军方战备专用摄像机,曾为包括U.S Marine Corps美国海军陆战队、U.S Army美国陆军在内的十余支军方部队服务。直至近几年,Contour才逐步被纳入民用范畴。
本次赞助的Contour+2运动专用摄像机,配备500万像素的传感器,并有能力以30fps的速度拍摄全高清视频。除此之外,该产品还选用一个170度的广角镜头,可旋转270度,而且还可以用120fps的慢镜头来录制480p分辨率的短片。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Contour+2相机具有防水功能,它的外壳可以帮助它在深度为60米(197英尺)的深水处工作起来也毫无压力。这台摄像机将全程记录我们这次转山过程。掌声响起!
Contour独有内置的GPS接收器可以在录制全高清视频的同时记录你的位置,海拔高度和距离等数据。运动,海拔高度,距离,,,,简直专为转山设计的嘛!
经过将近10年的发展,Contour已经成为行业内领先的POV Hands-free Camera (第一视角免持摄像机)品牌。
Contour产品已经上线,了解Contour产品请到优个网查看
英国户外救生品牌Blizzard为转山提供的赞助品已到位
Blizzard 是英国的户外救生品牌,该品牌主要生产救生毯,救生睡袋,救生马甲等产品,致力于各种危险情况下的紧急求生需要。它为本次转山活动增加了保暖救生保障,实物整体包装非常小巧,质量很轻,方便携带。
Blizzard产品已经上线,了解Blizzard产品请到优个网查看
(0回应)
转山,不仅仅为了转山——洛桑升级后的行程安排,为我们更多了解藏地文化做了细心的安排,并充分考虑到转山之后的体力消耗,把更多经典路线景点安排在转山之前,最后一天还有神秘的安排,让我们有意外的惊喜!
转山之旅行程具体安排:
第一天(6月6日):抵达令人向往的拉萨(3700米)
特色藏式接机:接机人员身着藏族盛装,手捧哈达与美酒,在出港口迎接贵客的到来,有专车送至酒店。
晚上将举行欢迎晚宴,在清新淡雅的蒲巴仓享用独特的藏式火锅,配以非遗传随人的表演感知阿里背后文化的同时,让你来到拉萨的第一餐心明亮、胃舒适。
第二天(6月7日):缘起拉萨-(适应高原,藏文化讲座,转山须知)
上午朝拜西藏最古老的佛殿大昭寺,供奉酥油灯,配以高级导游讲解的大昭寺文化。亦可为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刷金,祈求此行一切圆满。
午餐在离佛最近的素餐厅用餐。下午在古建大院拉让宁巴,请藏学学者介绍转山的文化和来由,了解更多神山背后的故事。晚餐享用娜姆瑟德餐厅的印度菜。
第三天(6月8日):触摸圣湖,拍摄中国最美冰川:拉萨一105KM一羊湖(4441米)卡若拉(5560米)一245KM一日喀则(3836米)
前往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有天上圣湖之美誉的【羊卓雍措】,近距离接触圣湖。
午餐后,前往拍摄中国最美冰川之一的【卡若拉冰川】。下午继续前往日喀则。经红河谷江孜,游览西藏三大艺术宝库的白居寺,驱车膜拜后藏的政教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日喀则。抵达日喀则,在吾尔朵餐厅享用晚餐。
第四天(6月9日):日喀则—150KM—拉孜(4000米)—298KM—萨嘎(4513米)
早餐后在【扎什伦布寺】参观班禅灵塔殿。今天以高原荒漠和草原地貌为主。出了日喀则,两旁山体有明显被水冲洗的痕迹,千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中午抵达拉孜享用特色午餐。
下午前往【萨嘎】,开始进入人烟稀少的地方,这里离天很近,云层很低;这里大地辽阔,雪山延绵,湖泊空灵。抵达萨嘎县享用特色晚餐,入住【萨嘎宾馆】。
第五天(6月10日):萨嘎—166KM—帕羊(5000米)—352—玛旁雍措
早餐后驶往真正的雪域—阿里地区,这里拥有广阔的草原、众多的雪山湖泊,可以看到藏野驴、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感受行走在天际的震撼。
中午在【帕羊】享用特色午餐下午将到达神山—【冈仁波齐】,圣湖—【玛旁雍措】,这是藏族、印度、尼泊尔等多地多民族的共同神山圣湖,可乘车转湖,入住【神湖客栈】,高原的星空很璀灿。
第六天(6月11日):玛旁雍措—230KM—札达(3750) —18KM—古格遗址(3800米)
拍完神湖的日出后,驱车前往札达,沿途欣赏拍摄冈底斯谷地风光,穿行在【札达土林】中。抵达札达县之后,参观阿里地区第一座寺庙——【托林寺】,建筑风格整合了印度、尼泊尔、西藏的风格。那技法高超的绘画和雕塑,印证着文明曾经的辉煌和伟大。之后前往【古格遗址】,古格遗址在土林的映衬下透射出一种残缺美、悲壮美。
第七天(6月12日):札达—230KM—塔尔钦(4588米)
亲睹【古格王朝】无与伦比的余辉光影和辉煌历史,那绝世日出美景,让人无不为之震撼。离开古格一路冰峰雪岭举目可见,悬崖峭壁比比皆是,奇特的高原风貌势不可挡地吸引着无数探险者们去征服它,体验它,欣赏它。下午在塔尔钦进行休息调整,安排温泉泡脚,缓解疲劳。入住【神山志愿者之家】
第八天(6月13日):冈仁波齐转山第一天(4588米)
转山道分两条, 附:转山路线图:
1、外线:以冈仁波齐为核心的大环山线路
2、内线:以冈仁波齐南侧的因揭陀山为核心的小环山线路 外线总长53公里,徒步需3天功夫,磕长头则需15-20天。绕神山外围一周的距离是56.5千米。
徒步转山第一天:塔钦-23km-哲日普寺 海拔上升 500米 (约10小时) 。
从塔尔钦开始,顺时针方向,抵达色尔雄,经过【曲古寺】,在经幡广场“挂经幡”。从曲古寺往下走,就进入了【拉曲峡谷】,沿途观看神山。(打包午餐),午餐后继续前往今晚的住宿点【止热寺】,这儿能看到冈仁波齐极具震撼力的北壁。
第九天(6月14日):冈仁波齐转山体验第二天:哲日普寺-29km-塔尔钦(约10小时):
今天行程较长,一路爬升至也许是你人生最高海拔的地方【卓玛拉山口】(海拔5650米),一路上坡经过乱石坡,抵达垭口。
沿陡峭的碎石小道下山,这段是整个转山途中最危险的一段。过了祖楚寺后还要爬升几个小山口,车就在最后山口处等待着大家,在那还可远眺玛旁雍错。傍晚回到塔钦。
第十天(6月15日):塔尔钦—萨嘎
上午驱车返回,前往萨嘎,经霍尔不久就驶入公珠措,这一带时有黄羊出没,不远处的玛旁雍措美得让人神魂颠倒。 翻过阿里与日喀则地区的界山--海拔5216米马攸木拉山口,可谓雪岭冰河一路穿!上天偏爱阿里,它使阿里恢弘瑰丽、奇特迷离,为阿里营造出一种恍如天界的意境。
第十一天(6月16日):萨嘎—日喀则
原路返回日喀则,经过这么多天的行程,可能大家都比较疲惫。回到日喀则可尽情地洗个热水,洗去这些天的疲惫。
第十二天(6月17日):日喀则—拉萨
沿着雅鲁藏布江返回拉萨,在拉萨调整休息。
第十三天(6月18日):拉萨全程分享会
上午睡到自然醒,自行调整身体状态,下午安排此行转山分享会,与同行队员分享此行最大的收获和感触,分享转山于你的意义所在。
第十四天(6月19日):拉萨贡嘎机场(3600米)—北京
洗掉一身的灰尘;一切的开心与“痛苦”都化在这一杯杯青稞酒里,早上睡个懒觉,起来休整。
根据航班时间安排送机。结束阿里转山之旅。
信仰佛教的藏族坚信:朝圣能尽涤今生的罪孽,增添无穷的功德,并最终脱出轮回。即使你不是佛教徒,当你沿着千百年来无数虔诚之人踏过的转山小道从神山的脚下走过时,也会有一种在历史里穿行的感觉,而当你历尽辛苦,完成转山以后,心中那种幸福感和满足感更是无法形容。
(0回应)1.多饮水:由于空气湿度低,人体容易脱水,加上血红蛋白增高,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缺氧和寒冷的环境又使血管收缩,极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因此,进入高原后要不断少量喝水,以预防血栓。嘴唇容易干裂,除了大量喝水,还可以外用润唇膏改善症状。因高原气温低,您需要准备一个保温杯。特提醒广大美女,不要因担心方便问题减少饮水。
2.戒烟:一氧化碳是香烟的重要产物,它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是氧气的250-300倍,如果在高原地区大量抽烟,将明显加重高原反应。
3.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运动试验证明,腹式呼吸比胸式呼吸更为规律和有节奏。这种方法也是哮喘病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本能的呼吸动作。所以,旅游者在行走或攀登时,可将双手置于臀部,使手臂,锁骨,肩胛骨及腰部以上躯干的肌肉作辅助呼吸,以增加呼吸系统的活动能力。
4.防辐射:高原的紫外线强度大,极易损伤皮肤和眼睛,特别是在雪地。因此,尽量避免将皮肤裸露在外。可以戴上防紫外线的遮阳镜和撑遮阳伞,在可能暴露的皮肤上涂上防晒霜也是一个好主意。
5. 刚到高原,应避免剧烈活动和情绪兴奋,避免洗很烫的热水澡,以免循环加快而加剧缺氧,导致肺水肿。
6.保持高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60%-70%),高植物蛋白和低脂肪的饮食原则。因为糖类不仅能够快速提供热量,使人适应高强度的活动,而且可增加氧气的交换通气量。过量脂肪和动物蛋白可加重高原反应。
转山途经下面海拔高于4000米地区,注意高反和保暖噢!
羊湖(4447m)、拉孜(4020m) 、萨嘎 (4600m)、仲巴(4630m) 、齐乌寺(神湖边)(4600m)、 塔庆(神山)(4635m)、哲日普寺(5210m) 、卓玛拉垭口(5650m)、祖朱普寺(4800m) 、塔庆(4650m) (徒步29km)、 门士(4530m)、霍尔乡(4650m) 、萨嘎(4600m)
(1回应)